2019-04-16 我对脱单的小看法
我对脱“单“的小想法
在这个动不动就被撒狗粮,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里,我们还需要那种花费精力,高成本的友谊吗?在送别即将踏入社会的朋友的时候我这么问自己。因为本以为会痛哭流涕的我,却是意外地冷静。为自己的变化感到惊讶,不是我不期待如厨房砧板的友人,也不是我不渴望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快乐,只是身边出现的人迭代更新的太快,我不得不开始注重自己的精力。
确实接触,无计划的接触,以及坦白会让我们发展成亲密的关系,但想想这是不是有环境这个前提条件呢?交友可以凭感觉但绝不能是随意。
所以我对交友有这么几个小想法。
友人要如障子。
日本的推拉式的木窗门叫做障子,质地轻薄,用糊纸制作的。因此人们关开时都轻手轻脚。但障子的魅力不只在于以物养人,更重要的是有了小破坏后的修补,各种样式的贴图,比完好的更让人留念。
我想友人也应该如障子,有了问题,尽量去修补而不是换一个。知道这相爱相杀的点,就会收敛,依旧小心翼翼却不会再次伤害。自然如障子一样的友人会被分为可修补,不可修补。不可修补的最是杀亲性格居多。无条件索取,永无止境的低自尊,或者把自己当升天助力器,这样的八辈子也不想修补。所以一定要好好考量哦。
咱不独活,抱团可好。
或许会有人说抱团生活不就是带有目的,为自己谋利益的小团体了吗,没毛病。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减轻他人的负担。单活本质上都是在取悦自己,可抱团双方都安心,难道不是在取悦自己吗?比如御宅族们,这种追求偏向于无形的友情,我觉得也可以归类到抱团行为,成为远方的朋友。不仅如此,一群御宅族还可以发展线下友谊,因为有共同的信仰,结交起来更容易,也更容易加深交情。遇事时作为背靠背的伙伴。看个演出还可以提前抢个座,蹲点时还可以提供多点信息。因此想到众多如我一样的单身狗,反正我不介意没有对象,但我介意没有朋友。因为我还做不到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万能友人,也做不到与天地精神为友。还记得刘若英说她敢在对象怀里孤独,我想说我也敢在抱团里独活。
亦师?亦友?要慎重。
古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古语说的好听,您征求这个友人的意见了吗?我想很多人在关系中扮演着朋友又扮演着导师的角色。要是有钱收的导师也就罢了,如果是长期还免费单向的导师,还是省省吧。有人讲,看个朋友圈都觉得自己是个拥有着无数病人的心理医生,每个人都在向我不断倾诉自己想揭露的那部分生活。因此个人觉得一味给朋友当“老师“不容易。
不喜欢谈过去,不喜欢和旧友聊天,因为所谓的交情只剩下了年轮,白头却如新很尴尬,希望我们每个人都遇见那个经久不息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