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贯通成长励志想法

孔子的人生目标—论语贯通17

2019-02-11  本文已影响22人  璞文1
孔子的人生目标—论语贯通17

前面我们把《论语》的整个结构做了一个串通,也把孔子思想的立足点进行了一些介绍,今天我们进入《论语》内容的具体讨论。

《论语》第一篇《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很多人都哼出来,但有几个人能懂其中真正的意思?

这三句话,放在整部《论语》的开篇,是整部《论语》的眼睛,直接点题了。这三句话,也是孔子的思想立足点所在,是孔子的人生目标所在。

这三句话,要连在一起理解,要相互串起来理解,不是割裂开的三句话,一会讲学习,一会讲有朋友来,一会又讲人不知道不生气,这样理解不行,要串在一起理解。

整部《论语》就是这个学习之道,在家里,在乡里,在政治上,在人生的不同层面践行这个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这个“学”,当然不能翻译成现在的“学习”。如果翻译成学习,为什么又接一句,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与朋友从远方来,完全是不相干的二件事情,孔子不至于如此随性讲话的吧?而且,学习还要经常温习,肯定也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情。

拿佛教的说法,人生的目的是不断的修行,不断的觉悟自己。“学”字在这里有这个层面的意思。是指不断地学习道、领悟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也。”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学而时习之”,指的是学这个。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在论语里面的“学”与“习”,指的是修身,是亲民,是止于至善之道。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系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我们学的是这个“道”。

所以,以《大学》、《中庸》与《系传》为参照,我们就理解了“学而时习之”,不是指学什么书本的知识,是指学修养自己的那个道。那么,“习”当然也不是“温习”的意思了,而是实践,是”亲民”,是“修道”,是“继之者善也”。

“习”是“慎独”--”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习”是修养与反省--“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这样理解,我们才真正把握了,什么是”学“?学什么?什么是习?如何习?

古人的人生目标是找到人生的安乐,找到安身立命的那个修养,找到那个无论是贵贱顺逆都能安之若素的那个快乐的根本。这样才能找到生命的安乐与意义!找到这个安乐,则可进、可退,可隐、可显,达到人生的精神自由。所以《论语》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放在开篇点眼的重要位置。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可以这样翻译了:”我修养自己,找寻生命快乐之道,在实践中不断反省自己,磨练自己,让自己修养不断提升,达到精神的安乐,这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呀。如果有同样理想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以心灵相契相知,那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呀?如果别人不理解我,不理解我的内心是多么的安乐,不理解我的安身立命的快乐之道,我当然不生气啰。我的生命是如此富足而安乐,这才是君子的修养之道呀。“所以,这三句话是连成一气的,而不是割裂开来的。

有些学者,将孔子说成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我真的不理解这些学者在说什么?哪怕看下《大学》、《中庸》与《系辞》,都不会这么无责任的说话吧。

孔子人生的根本目标是追求道、宣扬道,”朝闻道,夊死可矣“。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人伦理想,只是孔子之道的践行。宣扬与传承生命之道的富足与安乐,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就象他最爱的是他的弟子颜回,一个贫穷而快乐的人。从这个角度,才可理解孔子的精神立足点。所以,《论语》将《学而》放第一篇,而将这三句话放在点眼的重要位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