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10金刚经《法会因由》12
解读金刚经,一起修习无上甚深微妙法。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感谢古圣先贤们的点滴骨血和老师的分享。感恩列祖列宗。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静心冥想
我是觉,这一切都是我创造的,这不是真的,这只是我做的一个梦而已。
我是觉,我是丰盛,我是快乐,我是无限。在我的梦里面,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创造的,我对他们无条件的赞赏与感谢,我对他们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感恩我做了一个如此逼真的梦。天才的编剧,天才的导演,天才的演员,天才的创造。把我从无限的存在变成了有限的个体,忘了自己是无限的丰盛,无限的智慧,无限的力量,而觉得自己是匮乏的,渺小的,受限的,不足的,觉得这个梦是真的,梦里的人事物有力量,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奇迹。
感恩我瓦解了这个模式并从中收回了能量,感恩我远离了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今天的分享,法会因由。
从今天开始,金刚经的解读就正式进入了正文,一共是5175个字的金刚经,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
这5175个字呢,把它分成了32品,这32品是谁来分的呢?是昭明太子,
也就是说在原始的这个金刚经的版本当中是没有32品的划分的,
也就是讲在佛陀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金刚经的时候,是没有这32品的划分的,是昭明太子划分的32品,
今天进入正文,这一品呢叫法会因由。那这些名字都是昭明太子命名的。
那简单说一下,那个佛经是怎么形成的?估计大家也都知道佛经是怎么形成的,
就是佛在灭度的时候,包括他灭度之时,阿难就问佛陀说,如果佛陀灭度之后,我们要集结你的经文,应该如何在经文的开头去表述呢?佛陀就说要加上如是我闻,
所以如是我闻就是这么来的,所以每一部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4个字,
当然这是我们汉语的翻译,那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叫如是我闻,那唐玄奘呢翻译叫闻如是,但是其实是一样的。
一个是闻如是,一个是如是我闻啊,我们一会再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佛在世的时候是没有写经的,也就是他不写书,他只是讲,
就像孔子一样,孔子在世的时候,他并没有写一部叫论语,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集结孔子他的学说,也就是说集结孔子平时教学的这些语录成了论语,
那传习录也是,我们现在一直跟大家讲让大家应该去一生俯首拜阳明,
但传习录也不是王阳明写的,王阳明活着的时候他也不主张学生去写一本书,
但是后来王阳明的爱徒徐爱有一篇序啊,在传习录当中有一篇序就讲到了传习录这本书的由来,
也就是讲是王阳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去集结王阳明他的书信啊,或者别人记载的王阳明的教导,最后成书叫传习录,
那这本书真正成书,现在大家读到的这个传习录啊,是在王阳明去世将近半个世纪,就是王阳明去世已经差不多50年了,传习录这本书才正式成书,就是大家现在读到的这个
所以你看,其实佛陀并没有写经,他并没有写书,孔子也没有写,王阳明也没有写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读的论语啊,传习录,
那佛经是怎么来的呢?佛经就是佛陀灭度之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集结的佛经,
那最著名的一次集结呢,就是佛陀刚刚灭度第2年,最著名的一次集结就是大迦叶尊者,还有阿难尊者,以他们为首的就集结佛经,
当然这里有说法是阿难集结经藏,优婆离集结律藏,大伽叶集结论藏,这就是三藏经律论。
我们在上一堂课讲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就是精通经律论的,像唐僧就是唐玄奘也是三藏法师,精通经律论的,
所以有传说,说是阿难精通心藏,所以他集结的是佛经,就是我们现在的金刚经啊,或者楞严经啊,类似于这样的。
优婆离呢他是在佛陀活着的时候,就让他掌管戒律的,所以优婆离呢就集结律藏,大迦叶尊者呢就集结论藏,有这么一种说法啊,
那第1次集结是以佛陀灭度第2年开始,到大迦叶入狼跡山结束,这是第1次集结,当然规模也很浩大呀,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集结,就集结佛经,就是把佛陀的教导集结
就类似于王阳明他的弟子徐爱以及钱德洪以及黄晚啊,或者说其他弟子他们集结那个王阳明的语录,集结王阳明的书信,最后成书传习录,是差不多的,
那所以这次集结说是佛陀刚刚灭度,所以阿难,大迦叶呀,就是佛陀这些弟子就把佛陀平时的教导,佛陀49年他的教导就集结成了我们现在大家读的一部一部的经,比如金刚经啊,法华经啊,楞严经啊,就等等这些了
佛经据说有4次集结呀。第2次集结大概是佛灭度100年之后,第3次集结呢大概是佛灭度200年之后,第4次集结呢大概是佛灭度400年,大概是这么个时间啊,
那这个时间呢,第1次当然最重要的,就是佛陀刚灭度的时候,就是阿难啊,还有大迦叶,以他们为首的集结,最后以大伽叶入狼跡山,就这次集结就完成了,所以就有我们现在读的佛经,那金刚经呢,就是在这种状况下产生的,
所以金刚经刚开始的时候他是没有32品的划分的,没有我们所读的就是第1品法会因由第2品善现启请的,第3品大乘正宗,没有的
就是那个一章一章的,就像我们现在读的书分了多少章?第1章叫什么,第2章叫什么,第3章叫什么,那时候不分章节的,
是谁给分的呢?传说是昭明太子,昭明太子是谁呢?昭明太子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长子叫萧统,但是他那个寿命很短,就是只活了30岁就夭折了,就意外的去世了,
就是说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是被立为太子,但是只活了30岁就过早的去世了,谥号昭明,所以后世呢称他为昭明太子,
昭明太子那当然他肯定是爱好佛学的,他不爱好佛学的话,他一定不会有这么个划分,所以昭明太子他划分的金刚经32品,所以这个名字呢也是他命名的,当然命名的都很贴切,就是说他在32品命名的都很贴切,所以后世在流通金刚经就有了昭明太子这32品,每一品这个名字的划分,这是现在最流通的最流行的啊,
说到这呢,我们说一个,就是原来一直想讲的,但在前面几节课当中一直没有机会提到的,就是说一下达摩祖师和梁武帝吧,
因为这个跟金刚经的课程也是很紧密的,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来看一段就是达摩祖师和梁武帝他们的对话,这段对话也很有名,来看一下。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来看这一段话,我们刚才讲到了昭明太子,因为金刚经跟昭明太子的关系很密切,因为他把金刚经分了32品,
就像我们讲的原始的金刚经是没有分品的,就是在阿难在大珈舍他们集结的时候是不分品的,
一直到了南北朝时候,梁武帝他的昭明太子做了个分品,从此之后中国的就是我们那个汉族的呀,我们中国大陆的这个金刚经就是分了32品了,
那这个地方有一个故事还挺重要的,跟大家去分享一下,那就牵涉到昭明太子的老爹,就是梁武帝萧衍,
这个人也很传奇啊,佛系皇帝,就是好几次出家,又让大臣把他给说回来的,他就是一生爱好佛学,梁武帝萧炎也很传奇的一位皇帝,
那他的故事我们不讲了,我们也不是来介绍历史的,也不是来介绍他生平,这个历史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关于梁武帝的故事,
那这个地方我们说这个故事呢,相信好多人也都听过或者也知道,就是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一段对话,
那达摩祖师我们很多人应该是很了解的了,达摩祖师,菩提达摩嘛,禅宗就是中国的禅宗初祖,禅宗六祖呢就是六祖慧能了,
那达摩祖师呢,他从印度那边算起的话,从佛陀那边算起的话他是禅宗28祖,那从释迦摩尼佛算起六祖慧能是禅宗33组,
但是在中国算起的话,达摩祖师是禅宗初祖,中国的禅宗初祖,那达摩祖师大家都知道,那绝对是悟道的高人,
那来看他,他刚到中国的那个时代就是南北朝,刚到中国的时候就见到了梁武帝,就跟梁武帝有这么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我相信很多人也都知道啊,
帝问曰。这是梁武帝他跟达摩祖师见面之后,他就问达摩祖师,
朕继位以来。就是我当皇帝以后啊,
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那梁武帝如果他要做善事的话,就是我们说的布施,他的财布施呢,那他是举国之力啊,因为他是皇帝,
那所以有一首诗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480寺,这个不是说正好480个庙,而是用这个480寺来表述很多的庙,那这个很多的庙,梁武帝建了很多,
就梁武帝在位的时候建了很多的庙,所以有这一首诗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都已经风雨飘摇了,
但当时梁武帝在位的时候,他都建了很多的庙,抄了很多的经,当然不是他抄,是他会找人抄,但是也是认为是集功德的一种方式在流通,还度僧,那肯定养了好多僧人,每个庙里面肯定都得有出家人,
就等于说梁武帝,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他认可了这个佛教,所以佛教就非常的兴盛,所以他就问达摩了,
那为什么跟大家讲金刚经?在讲金刚经的时候,要把达摩这一段话跟大家说一下?
就类似于说佛陀问那个须菩提,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于布施,其福德多否?须菩提说,甚多。类似于这个意思啦,
就是金刚经里面有一品,佛陀问须菩提,如果一个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财宝拿来布施,他的福德多不多?
那梁武帝再有钱,他能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吗?他不可能的,他也无非是当时南北朝的一个小国家,他还不是占领了整个中国,
所以你看,那须菩提说甚多,佛陀说什么?若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其福胜彼,这是什么意思?
但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金刚经,受持金刚经。受持金刚经是什么意思?
受持金刚经,首先你得懂金刚经啊,你得接受啊,你得认可呀。
如果你不接受你不认可,你能叫受持金刚经吗?持,就是说你活在其中啊,持戒啊,
你真的活在金刚经的四句偈当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的福德比那个拿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还要多,
所以你看梁武帝和达摩祖师这一番对话,跟金刚经的讲解是很有缘分的,
梁武帝就认为说,你看我做了这么多的好事,我呢又是度僧,又是造寺,又是写经,那肯定给自己积累了无量无边的福德,
那我这个功德呢,肯定就是说我将来可能我能死后去极乐世界呀,或者说我活着的时候我的国运很昌盛啊,或者说我活着的时候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啊,肯定他会有这种想法。
达摩祖师怎么回答呢?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他比佛陀说的那个还绝对,
须菩提还说,甚多,就说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于布施还是有些功德的,
达摩祖师直接说并无功德,为什么并无功德?其实很简单,后面达摩祖师也说了,
其实那个功德啊,不在于你做了什么,我们一直在讲,你的行动是没有创造力的,
你造寺写经度僧,这行动是没有创造力的,关键是你背后的起心动念,是你背后的发心,你背后的感觉,
如果梁武帝造寺写经度僧,他是出于一种有所求,他是出于一种恐惧,他是出于一种想让自己就是可以作为一种交易,作为一种交换,他的心是不清净的,
他的心是不清净的,那这个福德其实是没有的,就是我们讲的一切都是你的,
最后梁武帝就死的很惨,梁武帝好像后来那个历史记载是被活活饿死的,就是宫廷发生了政变,
你看他一辈子造寺写经度僧,做了那么多好事,最后在他人生最后结尾的时候,可以说是死于非命,那你说这个福德在哪里呢?就是说他根本就掌控不了,最后死的时候很惨,这是梁武帝萧炎啊,
所以你看达摩祖师说的,他并无福德。如果他真的有功德,他不会有那么个结局,所以并无功德,因为什么?他的心不静啊。
他造寺写经度僧,问题是问问你自己,你的感觉如何?
如果你很清净无所得,不是要求交易,你只是因为知行合一,因为做这个事情开心,做这个事情享受,那你就有功德,
但如果你说我这么做,我是为了交易,我是为了让佛菩萨保佑我,我是为了让我的国运昌盛,我是为了让我的江山永葆,或者我是为了让我自己死后能进入极乐世界,我是为了让竞争对手不要伤害我,等等你是处于一种匮乏,处于一种焦虑,担心,处于这种频率的话,你不会有功德的,
也就是说你不会受到佛菩萨的保佑的,因为什么啊?他只有一个法则,你给出去什么感觉,你就接受到什么境遇,
那个佛菩萨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真我,那个真我是无条件的爱你的,那个真我才不看你做的什么,他只看你做这个事情背后的感觉如何,
你感觉好它就给你好的结果,感觉不好他就给你不好的结果,就对你无条件的爱,
帝曰:何以无功德?所以梁武帝就问,何以无功德?那梁武帝萧衍就不理解了,你看我造了这么多庙,我养了这么多和尚,我写了这么多经,就是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我怎么没功德呢?那我肯定比那个施舍馒头的功德要大吧,他天天给别人施舍馒头,他的功德能比上我吗?
这就是我们正常人的想法,觉得我给别人一文钱这个功德太小了,但如果给别人100万,那这个功德不得了啊,
但是我们在解读了凡四训的时候也讲过不是以财多少,袁了凡在书中讲了个例子,一个女子刚开始没有钱,可能只是半文钱捐到庙里面,方丈亲自为她回向,就这个意思,
但是当她后来入宫做了娘娘,她又来到庙里面捐了千金,方丈只让自己的徒弟代为回向,自己就不露面了,
这个女子就不理解,说我刚开始的时候给你一文钱,你都亲自为我做法,现在我给你千金啊,你不露面了,你让徒弟来为我做法,
方丈怎么回答的?一文钱的时候,你是心诚的,更多的钱千金你的心是不诚的,所以千金你的心是半满,一文钱你的心是全满,
所以一文钱你心全满,老衲去亲自为你做回向做法,但是你心是半满的徒弟就够了,
在解读了凡四训的时候,这个故事袁了凡在书中也讲过,
就不是说你捐钱的多少,你说我捐了1000万我就该福德大,我捐了一块钱我就负责小,不一定哦,
你捐这1000万,如果你是焦虑的,如果你是有所企图的,如果你是恐惧的,如果你是觉得自己应该有1000万的捐赠就得有一个亿的收入,那你这1000万可能就没有了,而且可能今后的生意也不会好,
但如果你捐一文钱你是出于爱,你是出于感恩,你是出于清净,你是出于法喜,你是出于慈悲,你捐这一块钱,你可能会回来1万块钱,你知道吗?
所以福德不是靠你的具体的行动,是靠你行动背后的感觉,也就是知行合一,
你不是不可以造寺写经度僧,而问题是造寺写经度僧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这是梁武帝问,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此但人天小果呀,你修的是人天福报啊,我们说修人天福报好不好?好呀,但是呢告诉大家,这是有漏之因,
所以现在自在人生,包括跟大家讲金刚经,包括讲自在人生,我们修的可不单单是人天小果,虽然我们在讲财,再讲情,再讲健康,但是呢,这只是一个附带产品,
我们大家渴求这个,其实你最后修的不是这个,但你反而得到了这个,我们修的不是让你直接去获得人天小果,就是财富健康情感,这是人生三大主题没有错,
但我们修的是什么?般若智慧,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呀,他可是度一切苦厄的,不只是人天小果,三千大千就是生死轮回,六道轮回,天人鬼畜,所有的苦一起度啊,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漏是什么?我们说的漏就是烦恼啊,所以你修人天小果,你是有烦恼的,所以有的人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包括你造寺写经度僧,你没有烦恼吗?
梁武帝没有烦恼吗?他肯定很多的烦恼,宫廷斗争,外交,战争,国民,法律,各个党派斗争,他肯定很多的烦恼,从他后来的结果你也知道,他后来死的比较可怜,比较悲惨,所以有漏之因,就是你很多的烦恼,
所以我们说漏尽通是六神通中最重要的。那漏尽通就是没有烦恼的,我们说无漏,无漏就是无烦恼啦,有漏就是有烦恼啊,
无余涅槃就没有烦恼了,有余涅槃就是还带着烦恼习气,
所以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要修什么?我们说最终是你要修那个清净心呢,不是外在的那种行动,
如影随形,虽有非实。你看虽有非实这个话什么意思?这个福德好像有,但不是真的福德。
就像金刚经里讲 佛问须菩提,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于布施,其福德多否?须菩提说,甚多。佛说什么呢?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什么意思呢?
这个福德呀,他不具备幅德性。什么叫不具备副德性?我们后面会再详细去解释啊,
这个地方简单说一下,这个福德它是有漏的,这个福德啊他是着相的,这个福德他是执有的,所以他不具备副德性,
而福德性是什么?是无相的,明白吗?福德性是不着相的,
就是说他是表面上的那种福德,他不是实质上的那种福德,这个能理解吗?
它我们说这个福德,你好像做了很多的好事,但是是物质世界的这个因,它是有限的,而那个无限的他不具备,
所以佛说福德多是从表象上来说,你看你捐了很多的钱,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但是呢它不是无限的,它不是无漏的,它是有漏之因所以人天小果呀,所以你是能获得一点好处的,人天小果呀,就经常做慈善的人,他是能获得一点好处的,但那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这是达摩和梁武帝之间的对话,
那梁武帝就问了,帝曰:如何是真功德。那什么是真正的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净智妙圆。妙圆净智是什么?般若智慧,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呀,一心三藏啊,
体自空寂是什么?本自清净啊。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你看这就说明白了是什么?第一你要明心,第二你要见性,也就是明心见性的功德不可世求,明白吗?
那因为净智妙圆,净智妙圆就是我们说的你的圆满的智慧,
圆满的智慧是什么?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呀,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般若智慧,所以你得有般若智慧,或者叫明心,
体自空寂呢,就是你本自清净,你得见性,
所以你是,就我们跟大家讲的,第一呢你必须明白心即理,第二你必须让自己本自清净,格物致知,
这是真功德,就是金刚经里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无住生心,这才是真功德,
持金刚经四句偈,其实最后的结果就是让你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让你无住生心,
你做到这个,你就受持了金刚经,这个福德比你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于布施,都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因为福德性,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圣谛第一义就是胜义谛。
我们说那个佛有两谛,第一义谛就是圣义谛,就是真谛。第二义谛就是世俗谛,就是俗谛啊,
就是你一个讲的是真相,就是一个讲的是空如来藏,一个讲的是不空如来藏。空如来藏是胜义谛,不空如来藏是世俗谛。
那现在他问的就是说那个真谛,就是一心三藏,就是一真法界,就是那个般若的智慧到底是什么?
祖曰:廓然无圣。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就大概这个意思了,
廓然无圣就是外在没有一个权威,外在没有一个真正的佛,
人天小果呢,或者说我们造寺写经度僧,还是认为有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认为有佛菩萨保佑,还是认为这个庙是真的,这个僧是真的,这个书是真的,这个自己的功德是真的
现在达摩祖师告诉他是,一切都是假的,阔然无圣,什么都不存在,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 无寿者相,照见五蕴皆空,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
那个梁武帝又问,就我对面的是谁。达摩祖师说,不识。帝不悟。
就是按照我们正常的想法说,哦,你对面的就是菩提达摩,但是他没有这么说,他说不识,为什么?因为我是觉呀,觉的内容都不是真的,
所以这种对话是禅机,因为梁武帝他不明白,他不在那个境界当中,所以他就不知道那个达摩在说什么,
那我们现在跟大家说这段话大家理解吗?就是我们理解达摩祖师说的这段话吗?
理解呢也就理解了,不理解那也没关系,不理解我们后面慢慢学慢慢悟,终会理解的,
我们后面在讲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于布施的时候可能还会讲这个,到时候我们再跟大家结合那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用于布施,再讲一下这段话,今天跟大家先提一下,
因为今天讲到昭明太子,讲到那个萧统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我们就顺便提一下梁武帝萧炎他和达摩祖师之间的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呢,其实金刚经后面就全解释了,就是大家在学金刚经的时候,听懂金刚经的时候,
你就发现其实佛陀在金刚经中已经把那个梁武帝和萧炎之间对话,这个禅机啊,或者说这个实质给他讲出来了,
那我们现在来看第1品法会因由分,那第1品法会因由分,就是我们说的32品的名字,都是昭明太子命名的。
法会因由分,法会因由昭明太子命名了,但说的很好啊,这个翻译成现在的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讲经说法的机缘是怎么形成的?这叫法会因由分。
法会就是说佛陀要开始讲了,就比如说法华一会,5000比丘当场离席,他讲每一部经,他肯定有一个法会,
比如说,你看就后天我们在新疆乌鲁木齐就有连着三天的圣人之学,就是自在人生的线下分享会,这个就类似于是个法会,
因为法会,他有时间,有地点,有说法的人,有听法的人,还有讲法的内容,就讲法的机缘他成熟了,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它成熟了,
那缺一个你这个后天的这个线下分享会都成立不了,因为时间不可以就不行了,那地点如果不在乌鲁木齐那就在别的地方了,那如果没有讲课的人呢,比如心想生不去了,这个法会也就没有了,或者说心想生去了,大家都没去,那这个法会也没有了,那去了讲什么呢?如果去了只是聊聊天大家一块喝茶,大家一块玩,那这也不是法会,所以他缺一个不可,
就是天时地利,讲法的人,听法的人,包括讲法的内容,这个机缘成熟了,这个法会就可以了,
所以佛陀这个金刚经第1品也是,就是金刚经这个法会是怎么开启的?这个名字就告诉大家这个意思,所以法会因由分,
就是金刚经这个法会他是因为什么佛陀去讲的?因为什么机缘佛陀去讲的?要不然就没有金刚经。那这个机缘呢,就是须菩提的提问。
所以第1品这个名字,就是昭明太子在告诉大家,这个金刚经他是在什么机缘状态之下,在什么天时地利人和,在什么时空节点之下,在什么因缘之下,这个金刚经这个法会就形成了,佛陀即将为大家讲金刚经,
这是法会因由分这个名字简单说一下,来看法会因由分的这一品当中的这个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是金刚经的法会因由分的全文。
那这个呢其实如果没有印广法师,这个讲起来也很简单,但是有了印光法师的横空出世,这个讲起来就不简单了,
因为印广法师把如是我闻这4个字只有他这么讲,没有第2个人这么讲,但是呢他讲的又很好又很贴心,
今天我们能把如是我闻讲完就不错了,我们刚才讲了唐玄奘他翻译成闻如是。鸠摩罗什翻译成如是我闻,那流通比较广的就是鸠摩罗什的,
你看,闻如是和如是我闻都是说什么?闻到了如是,这个闻就是听闻了,反闻闻自性啊
反闻闻自性,闻的什么自性?如是的自性,所以闻如是和如是我闻意思一样,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少了一个我,
那如是我闻到底什么意思?我们在说印广法师对如是我闻的解释之前,我们先说一下,我们刚才讲了,就是佛在灭度的时候啊,就是佛陀即将去世呀,在灭度的时候,阿难就向佛陀请法啊,
阿难向佛陀请法,阿难有四个点啊,我们这个地方说一下,其中有一点,跟这个佛经的集结如是我闻是有关的,
那阿难问第1个呢,阿难就问佛呀,说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你灭度之后我们依谁而住呢?
这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啊,就是佛陀你在的时候啊,我们都以你为榜样啊,我们都有什么问题向你请教,我们都有什么问题可以由你作为一个依靠啊,可是现在如果你走了,怎么办?
就像有的人他说,心想生你要一直讲课呀,你要讲一辈子呀,你要一直讲啊,有的人呢就可能就有这种类似的心理,就是心想生我离不开你,我需要天天听你的声音,我需要天天由你来跟我去答疑解惑,或者说来给我去布道传法,那如果心想生不讲了呢,那你依什么呢?
佛陀说什么?依四念处,就是我原来是依佛,现在依四念处。
四念处是什么?其实念身 念法 念觉,这个我们不管了,四念处终归就一个观照 觉察,依你的觉察,就这么简单,
你看你念身也好,你念受也好,念心也好,念法也好,这叫四念处。
身 受 心 法,其实都是在观,都是在觉,所以呢等于说,你依你的觉察,依你的觉照,依你的观照,
那这个就很简单啊,这就是我是觉呀,这就是我们现在给大家的功课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就依这个呀,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真圣门正法眼藏,而且它能更好实操,所以大家要更懂啊,所以千经万典无不吻合,这是跟大家提一下,
阿难又问第2个说,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灭度之后,我们以谁为师呢?以戒为师,这是佛陀的回答,
就是佛陀你在世的时候,你是老师,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你是老师,我们看你怎么做,
你跟我们天天生活在一起,你是怎么穿衣吃饭的?你是怎么待人接物的?你是怎么修行的?我们以你为师,佛陀是天人师,这是他的10大尊号之一,
那你灭度了,那我们以谁为师呢?佛陀说以戒为师,所以持戒是很重要的,
不要以为说持戒不重要,有的家人说修大乘就不要小乘戒了,不可能,修大乘更会持小乘戒,
修小乘的他不懂大乘,但修大乘的他不会毁小乘,就是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造身口意三业啊,我们讲种子法则了,你是会造身口意三业的,持戒最后的持戒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持戒其实说的很简单,就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就叫持戒,
你不用去说好多的戒律,你很难去区分嘛,你说,我今天又杀生了吗?我又偷群众的一针一线了吗?我又心里面起恶念了吗?你这么天天去搞,累死了,
那佛陀给了个最简单的方法,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那你如果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还是不好理解,那就是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诸恶莫作,格物致知。诸善奉行,知行合一。这就是佛陀的教导,以戒为师,
如果你不格物致知,你是最大的不持戒,如果你不知行合一,你是最大的不持戒,
如果你以戒为师,你就会很好的去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所以你的老师是谁?王阳明说的,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呀,这跟佛陀说的是一样的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那就是说什么?我每个当下,如果我不在格物致知,我就在知行合一,
因为格物致知,致知是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听良知的召唤,所以以戒为师,
我们其实现在跟大家浓缩的已经很简单了,而且它是真圣门正法眼藏啊,
如果说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一定不造身口意三业,因为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会去杀生吗?你会去偷盗吗?你会去恶口吗?
你也不会贪嗔痴了,你贪嗔痴你就格了,你格了,你就不在贪嗔痴了,所以以戒为师,
那现在告诉大家,以戒为师,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就是我跟大家说的,你做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你就不会造身口意三业。你不造身口意三业,你不一定会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这个关系大家要理顺啊,
还有第3个呢,就是阿难问佛陀,那佛灭度之后,我们集结经的时候,每一个经的开首啊,我们应该以什么话来按住呢?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阿难问佛陀的第3个问题,佛陀灭度之后啊,我们要集结你讲的那些法,我们要集结经文,那这个每一部经开头应该放个什么话呢?
佛陀就说什么?一切经当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这就是每一部经的开始都有如是我闻,只有心经开头没有,其他的经文开头都是如是我闻,或者是闻如是,但意思是一样。
也就是佛陀告诉他说,每部经的开首都放如是我闻,还会说一时佛在某处与什么,比如说1250人众,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有多少人在一起讲法,
这个就像刚才我们讲的,比如说,如果有人有一天写一下心想生新疆讲课记,他也会说我参加了一场法会,或者我参加一个会议,就类似于如是我闻了,我参加一个会议,因为我去了,我在现场,
2019年7月12号到7月15号,这就是一时了。在新疆乌鲁木齐某某大饭店,这就是地点。比如说有400位家人我们在一起,同时大家一起同频共振,学了三天的圣人之学,这就是与某某比丘或者千250人俱,大概是这个意思呀,
这就是如是我闻的,每一部经的开首,这是佛让按的,
那为什么要按如是我闻4个字呢?就是通常的讲法,就是我跟大家讲的,除了印广法师之外,没有人会用印广法师这种讲法,
你去看其他人讲金刚经都是讲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陀这么说,这个我就是阿难,阿难尊者呀,那我阿难听到佛陀这么说,这叫如是我闻。
就是几乎你去听所有的人来讲经啊,都是这么讲的,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陀这么说,这个我是阿难,
但印广法师的讲法就不同了,如是我闻就是一心三藏,这个我们也跟大家去讲,
我们先把通俗的跟大家说完,就是我听到佛陀这么说,那为什么要把如是我闻放在前面呢?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这个话是佛说的,这不是我说的,就像有的家人,他会说我听到心想生这么说,
就像我跟大家说的,我听到王阳明这么说,我听到孔子说你要致中和,我听到王阳明说你要致良知,一样的意思呀,
就表示这个话不是我的,我听到王阳明说,你要格物致知,你要知行合一,
那现在阿难也是一个意思,就是我听到佛陀说金刚经怎么怎么样,我听到佛陀说楞严经怎么怎么样,所以是一个道理啊,
就是说这不是我的,这是佛的,就让后世的人不再有疑惑,不再怀疑这个经是谁的,
这个经是谁的?这个经是佛的。有的人会有疑问说,那阿难记得就准吗?那他会不会曲解了佛陀的用意呢?
这个我也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说我们不管那个佛经里面怎么记载的,佛经说大比丘众啊,就是已经证阿罗汉的,
就是有人说,比如说在集结金刚经就会这样的,就是已经证罗汉果的,证罗汉果的那可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啊,
证罗汉果的那已经是修到已经出了分断生死,证罗汉果了,已经是杀贼就是烦恼,已经让自己漏尽通了,就是证罗汉果的都是这种人了,就是说已经是能量很高了,意识很高了,
就这些人集结在一起呢,然后大家说,这句话是不是佛讲的?大家说,是,好,举手全部表决通过,这部经才能成立。
有一个人说这个话我没听到,那这个经呢可能就不能通过,有的人说佛经是这么集结的,就是说很威严,就是说肯定不会错,因为要至少好几百个罗汉集结在一起,大家共同去商定这个经是不是这么回事,就算这是真的,
那比如我们说那个传习录,如果我们不说别的书,传习录严不严谨?传习录也很严谨,
传习录呢,是很多弟子记载王阳明的话,
王阳明他是不写书的,王阳明在那讲,有的学生,哇,这个太好了,就写下来了。就像徐爱,他写下来,他自己是反复的揣摩,
到后来呢,就是这些东西,就是王阳明去世之后啊,大家就开始约定,以三年为期,把你手中你记录的先生的教导,都把它拿过来,就是钱德洪他们就开始去整理,
钱德洪又是王阳明就是说除了徐爱之后王阳明最忠实的学生之一,也是跟着王阳明几十年一直到最后王阳明去世之后,钱德洪一直在整理王阳明的学说,
钱德洪呢,他也是天泉证道的那个当时的当事人之一,那就是说,他跟王阳明跟到了最后,也是后来就是说王阳明去世之后一直在维护王阳明的,
所以呢就把这些王阳明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这些学生他们整理的这些,就是自己所搜集的这些王阳明的这些教导啊整理过来,钱德洪去整理,去归纳,去删减,
那就是说,这些记载啊,有的人是一样的,有的是不一样,就取大家是一样的,所以传习录也是这么成书的,距今500年,但是现在你看传习录,他绝对不失真,它里面的每一句话讲的绝对是真相,
所以我也可以充分的相信,佛陀他的弟子集结的佛经,就类似于王阳明的学生集结的传习录一样,他一定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一定是真相,就是它不会失真的,
而且佛陀的弟子那么多,大家在一块集结,而王阳明的弟子虽然也不少,但是集结他传习录的弟子并不是那么多,但是你看集结的传习录就特别好,
所以呢这个地方也跟大家说一下,就刚才说的如是我闻放在每部经的开头,就是说我听到佛陀这么教导,那就是说这部经是佛陀讲的,不是我阿难的,也不是某一个写经的人的,
就像传习录里面都是问先生曰,问先生曰,没有哪一句话是问的是我曰,我曰就变成了可能是钱德洪了。
都是先生曰,先生就是王阳明,就是王阳明他在传习录中跟他的学生一问一答,
所以这个就是让大家不怀疑,让大家确定这个佛经就是佛陀讲的。
如是我闻放在开头,其实也是秉承佛的遗嘱了,因为佛说每部经开头放上如是我闻,就秉承佛的遗嘱了,
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因为这个话如是我闻放在开头呢,就大家不会认为说这个佛经是别人讲的,认为是佛讲的,大家都会相信,
第二就是说等于说秉承佛的遗嘱,因为佛告诉阿难,每部经的开头都放上如是我闻,
还有就是他能区别和别的,就区别外道吧,因为外道这个经不会放如是我闻的,所以只要是佛经,它一定是以如是我闻开头的,
所以说那个佛经如是我闻这4个字也可以把他区别出来,一看如是我闻,就知道是佛经
那你看别的呢就没有,比如你看六祖坛经他就没有如是我闻,
所以释迦摩尼佛专属的,他的经如是我闻,
这是跟大家说这个,那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因为阿难问了4个,阿难问佛陀,
第一,你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你为师,你灭度后我们以什么为师?以戒为师,
第二,包括一切佛经应该按什么作为开头语啊?佛陀说以如是我闻作为开头语,
第三阿难还问了一个恶性比丘,佛灭度后如何处置恶性比丘?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恶性比丘吗?也有啊,
恶性比丘,那比如说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一直在害佛陀,破坏僧团,提婆达多就是恶性比丘啊,
现在阿难问的是,佛陀,你灭度了,这个恶性比丘还在啊,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置他呢?佛陀说什么?默而摒之。
恶性比丘,默而摒之。恶性比丘,那现在比如说自在大学有没有?也有啊,
我前段时间为什么狮子吼?现在狮子吼少了,是不是恶性比丘少了呢?就是前段时间狮子吼,就是因为有一些破坏大家修行道场的这些人呢,那怎么办呢?佛陀给的话是,默而摒之,
所以大家也是呀,你碰到那些不信圣人之学的,你碰到那些诋毁古圣先贤的,你碰到那些去恶意攻击你的那些人,他们可能也在修行,那你怎么办呢?默而摒之。
默就是不说话呀,默然无语啊,那就是什么意思?不和他去争论,不和他去吵闹,不和他去争辩。
摒之呢,就是摒弃啊,我们说我摒弃了这个东西,我丢弃了这个东西,我不要了这个东西叫摒弃,
那摒之呢就是不和他往来了,摒之呢就是远离他了,疏远他了,拒绝他了,
所以佛陀告诉大家的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碰到那些破坏道场的人,你碰到不和你一起同修的人,你碰到就他不修佛法的人吧,
那你不要和他争论,不要和他去分辨,不要和他去探讨,你只管默默的离开他就行了,你修你的,他修他的,这叫默而摒之,
如是我闻后面那个,今天讲不了了,那今天先这样吧,
今天等于是金刚经第1品法会因由就正式开始了,我们跟大家介绍了一些背景吧,这个背景呢其实也挺重要的,也挺好的,
包括也介绍了达摩祖师和梁武帝的一段对话,这个对我们开启金刚经的开讲也是挺有帮助的,我们在后面经文当中还会再讲到梁武帝和达摩祖师这一段对话,
那今天别的讲不了了,就先这样吧,今天就到这个地方了,谢谢大家,爱大家,祝福大家,今天金刚经的法会因由分就讲到这个地方了,下堂课继续为大家讲解法会因由分。
回向文回向给无以伦比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