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500字

野桃含笑竹篱短

2020-03-22  本文已影响0人  铅笔芒种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芹烧笋饷春耕。

诗写春日雨后出行所见的清新明丽之景,节奏明快,一读便令人心生喜悦。

作者苏轼,本来就是位洒脱旷达,身上蕴藏相当多乐观因子的人士。

时为公元1073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

之前数年间,朝事纷纭。1069年起,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所谓旧党人士纷纷离开京城。

苏轼的许多诗友都被迫离开朝廷都地方任职。1070年,苏轼的恩师欧阳修也离开朝廷去了蔡州。

1071年,苏轼因谈论新法过失被御史指责,请求外放,于是来到杭州。

新城是杭州下辖单位,在今天的富阳新登镇。苏轼去新城既是检查工作也是与见老友新城县令。

这趟出行开始就是愉快的,令人满心期待。

诗的首联就采用移情的方式,写出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

东风,即春风,被赋予了人的心理,懂得理解人的情感,善解人意。

因为知道我要出门,东风特意吹停了连绵的春雨。

春雨贵如油,檐前雨声滴答滴答,连日不绝,本来也充满欣喜和诗意。

但是诗人想出门了,

东风解意,春雨知情,雨过天晴,助力诗人出行。

数日的积雨也为下面去新城道中所见张本。

几日绵绵春雨的滋润,春色必定更加娇媚动人了吧?

诗人的眼睛证实了这一点。

颔联写远景。

洁白的晴云在岭上飘荡,好像给山岭戴了顶轻盈的白絮帽。

朝阳刚刚升到树头,好像是在树梢间挂了盏红亮亮的铜钲。

久雨放晴,碧蓝的天空干净得不染纤尘,洁白无瑕的云朵在天空散落。

诗人却把这些都做了背景,并不提及,单选了岭上一角的白云描绘,其余晴空明净之感俱暗藏在诗意中。

而山岭经春雨洗润,万树挺拔,生气勃勃,山色更加青翠。

山愈青葱,衬得岭上云愈加洁白。

青白二色互映,十足描画出雨后春山之美。

积雨放晴,益发催人行。

诗人出发很早,已经走在道上了,太阳才刚刚挂到树头。

早晨的太阳很柔和,又叠加了积雨带来的空气湿度,日色是偏红的铜色,日光也不刺眼,还可以用肉眼去欣赏一回。

初日圆圆的轮廓看得分明,颜色和暖可爱,落在树间就像树上挂了个圆圆亮亮的铜钲。

早间的太阳,是暖心的感觉,让人心绪平和安宁。

颈联写近景。

仍然用了移情手法。

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愉快情感投射到野桃和溪柳上面,兼用拟人修辞格,变成野桃感春而笑,溪柳爱春自摇,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野桃傍着矮矮的竹篱笆,绿柳沿着清澈见底的沙溪,红绿相映,高低错落,静中有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

与颔联相比较,颈联美景又有新内容添加进来。

颔联所见,纯然自然山水风光。

颈联却由自然山水过渡到田园风光。

竹篱暗示着人的踪迹,有竹篱处有人家。

溪水也在道旁,连上上句的竹篱,更意味着附近有人家、有村落傍水而居。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上古尧帝时期的《击壤歌》苏轼一定熟悉,

其真朴、自然、简素之境令一切人心驰神往。

眼前之景差不多是遇到《击壤歌》之境了吧?

仕路不顺且仍是官身的诗人禁不住直接发出羡慕的感叹,收结全诗。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山里人家的生活最好呀,煮芹,烧笋,吃饱了饭,就去耕田了。

多么自由自在的日子呀。

经过颔联、颈联的铺垫,诗境继续扩大,诗旨也进一步升华,由描绘新城道中山水田园风光之美,自然而然过渡到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表现出对淳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人以生花妙笔再现的击壤之境,一千年里,不知激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情、喜爱之情。

而苏轼为人间所造的艺术之境,又何止这么一点。

眉州苏轼若不生,不知人间失却几多颜色。

幸好,世上曾有苏东坡。

不过,新城道中的苏轼,还并不知道自己会有东坡的名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