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心情随笔人生旅途

【散文】清风吹过响石板

2021-05-16  本文已影响0人  大侠如风

        在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的响石村,川西浅丘的半山腰际,有一块平整的大石板充满神奇色彩。只要有人在上面轻轻扭动,石板表面不动,但石下却会发出“叮咣叮咣”的响声,响石村的名字籍此而来。2016年12月,响石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成为不少人慕名而来的一块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位于响石村的范家大院,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后裔在罗江的聚居地,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德阳乃至四川省境内至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清代民居和客家院落,是四川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联合命名的省级廉洁文化基地。

        来到范家大院的忧乐广场,一尊高大的范仲淹塑像立于广场中央。旁边有气势恢宏的牌坊,功绩昭著的碑林,寂静无声的古井,清新素雅的荷塘,清廉文化的氛围瞬间就能扎入人们的内心深处。走进院内,有展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千古风范,以及由此而传承的清廉文化,廉俭家风,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还有以实物展陈、多媒体展示,还原了范氏家族为代表的客家人生产生活情景。

        据范氏族谱记载,清朝康熙年间,范仲淹的后裔随着“湖广填四川”的人群来到了四川,其第20代孙范养源携家人辗转来到了德阳市罗江区万安镇响石村,在此安居落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道渐渐中兴,修建了这座范家大院。范家族人从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如今散落在罗江的范氏后裔已有两万余人。每年春分,范氏族人都会来到范家大院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重温“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传承“廉俭一生”的清廉家风。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将北宋文臣范仲淹的形象呈现于大众面前。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和《渔家傲·秋思》等宝贵的文学遗产。范仲淹还以卓越的文韬武略,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建立功勋造福百姓的担当,被人称颂。他坚持做人、做官、做事上不欺骗君主,下不欺骗百姓,中不欺骗自己的良心。在他看来,既然享受俸禄,由民供养,自当勤勤恳恳、清清白白地为国分忧、为民办事。

        在范家大院,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结婚成家时,深知父亲的廉俭家规,一切都以简约为主,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但他的妻子坚持以名贵的丝绸作幔帐,范仲淹知道后十分不满,对儿子说不可以人生大事作借口而奢侈浪费。更警告说,若坚持以丝绸做幔帐,他一定会将这些名贵的布料拿到院子里,一把火烧掉。二儿子范纯仁听从父亲的意思,将婚礼办得十分俭朴,没有购置贵重奢侈的物品,使得范仲淹的清廉家风声名远播。

  后来,范纯仁先后出任县令、同知谏院、知州等官位,并于宋哲宗年间担任朝廷宰相。范纯仁终身奉行家训,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故有“布衣宰相”之称。他用人唯贤,为人低调,推荐了很多德才兼备之士入朝为官,被荐之人大多不知道是何人举荐。《宋史范纯仁列传》有记:“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如今,吹过响石板的是一阵清风,恰如天街小雨,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在响石村,村民们仁爱宽厚,邻里友爱,克勤克俭,诚信待人。美好的生活中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靠勤奋兴家聚业,戒奢侈传世育人。这优良的家风接力棒一样,代代人传递,源远流长。

备注:发表于2021年05月25日《四川日报》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