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佩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转发必究】
到了一定的年纪,崇拜的人越来越少了,膜拜的人就更少了,但钦佩的人却越来越明晰了,对于潜心做学问之人,纯粹到没有杂心的莫过于钱钟书先生。
说来有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从一个僻壤的乡村来到上海,走进了一个有点历史的学校求学,在那个现在作为保护文物的图书馆里,读了钱先生的《围城》,讲实在的,我是第一次看老版的小说,虽然看过繁体字的书,但这样改变阅读习惯的书,我还真是第一次,那略带诙谐的语言及俏皮的调侃充满在书中的每个字里行间,让人欲罢不能,于是也就被吸引了,看完我上大学的第一本非专业书籍,那时的钱先生还没有那么的知名度,至少在当时的大学生中不是那么的为人知晓。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钱先生的书出版的很少,我们也难得看得到先生的大作。
参加工作没多久,《围城》也被拍成了电视剧,里面的演员都是我很是喜欢的表演艺术家,无论男女演员,真的很是到位,对角色的把握和原著的理解十分的准确,我想,没有听到钱先生(当时在世)的任何点评。主演的陈道明先生在出演之前也是登门拜访了钱先生,那种对艺术的理解也是遵从了钱先生的意见的,至今还有有关陈先生对钱先生膜拜的短视频。
我想,最近几年我陆续读了一些钱先生及家人生活的趣闻,以及由外籍学者撰写的钱先生传记,有关记录真是令人钦佩。
钱先生一生是书痴,除了读书这个爱好,似乎没什么其他,即便是在漂洋过海去留学的船上(那个年代飞机还不流行,去欧美留学都是乘海轮去,一般都得十几天一个多月的航程),也是不误读书,虽有爱妻作陪,却也从没停歇看书,在战乱的颠沛流离中,除了带上很多书籍,不方便时,大多会以字典作为读物,说钱先生学贯中西,博览全书一点也不是虚言。
钱先生有令人钦佩的痴恋,学不为名,即便在剑桥求学,也没有为学历去沽名钓誉,觉得对欧洲文化深入研究,转学巴黎,却也没有为拿学历而读书,象他这样的大学问家,论学历只不过是个学士而已,以他熟练掌握英语、法语、德语、西语等多国语言的水准,研究的欧洲文史哲学,拿个学历什么的,不必刻意,可他觉得真正的学问不在标签,而在实际掌握的东西。
钱先生学不为官,他研究的领域是古诗词,也有许多著作,一生为学,当时的清华大学以钱先生的名气提请他出任某研究所的领导,钱先生断然拒绝,但作为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他是乐于参加的。
鉴于钱先生的学识,当时伟人的著作需要翻译成其他语种,钱先生正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译作人员,没有相当的能力,可能担当不了,当时文化部领导还是想请先生挂个职务,以便代表国家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出访欧美。钱先生却推辞了,只是作为代表团成员出访美国,在美国交流欧洲文化的时候,更是作为一个对欧洲文化研究颇有见地的他刮起了钱旋风,让那些自以为欧洲传人的学者们叹为观止,这是我在美籍华人汤晏著《一代才子钱钟书》里了解到的,都是有考证的记载,钱先生却在自己的典籍里从未提及。
钱先生一生为学,不计功名,这在学界实为清流,也让先生在风起云涌的文化革命年代也鲜有波及,这是万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