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王维审老师的《成为更好的老师》
读完《成为更好的老师》,感觉里面有太多的句子我都很喜欢,书又是借来的,那就语音输入,摘抄下来吧,以便自己反复阅读,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育是一件很枯燥、很难有获得感的工作,大多数人在走过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沦为平庸,如何才能改变这个现状呢?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很精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
是的,科研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让人沉浸于一件事情中不能自拔,忘却烦恼,功利和庸俗,专心致志地为兴趣和理想而努力,无论做什么,走得越持久,可以依靠的就越不会是激情、利益和收获,而是这份由研究而来的情怀。
每一个人陷入困境或面临麻烦时,正确的做法不是回避,也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坦然接受问题的存在。只有这样,才可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处境,并积极寻找解决、突破困境方法。
当一个人习惯于用自己的弱点逃避机会时,他是自卑的。我想,自卑带给人生的伤害,不仅是放任自己的软肋无限制地四处弥漫,更可怕的是,它会让人习惯于用自己的短板拒绝人生的各种可能。
实事求是地讲,“不如意”存在于任何职业和任何领域,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这些不如意,有的时候是个人能力不及所致,有些时候是源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它们是可以克服的,准确地说是可以挣脱的。
在我看来,挣脱是一种长久积蓄后的喷薄而出,比如,经过自己沉潜之后的努力,挣脱先天的种种不足,挣脱生活的桎梏,挣脱一切捆绑命运的绳索,等等。即使是成长得一帆风顺的人也需要一种挣脱,挣脱已有的辉煌和荣耀,走向更加深邃的天地和远方。
浸润式的积累,缓慢而有力的改变,一点点的垫高。概括起来说,人生劣势的挣脱,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喧嚣着的挣扎,也可以是静默的,舒缓的水到渠成。
所谓打碎自己,就是把自己的辉煌和安逸,一点点地掰碎,实现一个人的重新塑造和再生。人若没有打碎自己的精神,生活迟早会走向板结。轻轻给自己一个敲打,一点撼动,让自己不至于硬化,并始终保持向上的灵魂。
无论如何别弄丢了自己的理想,别忽视了自己感受明天的能力。
只有研究者,既不会有六十岁退休的约束,也不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遗憾。也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可以在经验梳理与行动调整中保持某种天真,才可以在顺着过往去反思的成长中踏踏实实地建设美好未来的教育生活。研究是一项让人终生着迷的事业,也是让教师内心始终保持平衡与新鲜的最佳路径。
作为教师,不拘泥于繁杂的事务性劳作,不自甘于搬运工式的忙碌,不苟且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以坦然、睿智而诗意的心态面对丰富的教育生活,才是应有的专业情怀。
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关于闲暇,我在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作者强调,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在一个关注灵魂的人眼中,自然中的一丘一豁,一草一木,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同样,家居中的简单小事,诸如为门紧一根镙钉,擦干净一块玻璃,都会给屋子注入生命,使人对家产生更亲密的感觉。
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去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黑尔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筑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了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真正的死磕,应该是与自己死磕,与自己的懒惰死磕,与自己的缺点死磕,与自己的松懈与懦弱死磕……这样的死磕,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走向成功必备的品质。因此,学会与自己死磕到底,应该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努力。
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的舞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能够走多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渐进成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我在上课,我在上什么课,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课堂教学能力在任何一个阶段的主动固化,都是导致教师自甘平庸、自我矮化的错误选择。
人生中最值得的努力莫过于:守着情怀,赢了时光。
一定要找到一种能够代替隐忍的东西,这东西可以支撑你从碌碌无为到有所追寻,可以让你的心境从百无聊赖到澄澈清明,也可以帮助你拥有一场心无旁骛、没有牵绊的行走。
因为无论现实多么纷繁,总有那么一些人始终守着自己的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而坦然,单纯地过着向上的日子。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找出自己需要的,安放在心里;发现自己排斥的,毫不犹豫地扔回去。
所有看得见的光鲜亮丽,都透着别人所不知的艰辛,都是一场隐忍已久的喷薄而出。
确立一个关于教育的梦想,然后脚踏实地,无须仰望星空。
没有梦想,你的努力又该如何安放?
梦想能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仰望星空的情怀,还有脚踏实地行走的能力;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不大不小的梦想,来安放我们的人生,温暖我们的生命。
当一个人沉浸于某一件事时,周围的所有喧嚣与纷扰其实都可以被忽略,自然也就不再羡慕他人了,也就不再惊扰自我。
专注于内心的追求,不为外物所动,是一个专注的人精神上的坚守。
能够让我们的生命富有的路径也许就是:试着对某种东西倾注自己的深情,然后永不放弃,直到梦想实现的那一天。
用成长丈量余下的生命时光。
空虚大都是因为心中无目标。要为长期闲暇定下一个比较恰当的成长主题。这个主题的基调应该是需要与喜欢——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实现你想达成的心愿。
若想让闲散的时光充满活力,也需要两个步骤:一是清理掉影响成长的因素,远离一切可能让自己停下来的诱惑;二是在闲散的时光里种下成长的种子,比如成长的主题、可行的计划以及每一种支持的力量。
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否,往往会决定职业质量与生命品质的高低。
看清楚自己,算得上人生中最难的事情。
为自己守住一块净土,让灵魂在上面安静地生长,就算什么都不会,也值!
抵抗悠闲,远比客服命运的逼仄更为艰难。
有恒心的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有持续不断的坚持,二是有清晰明确的目标,三是有不断深入推进的智慧。这三者缺一不可。
做教师就必须做学问,做一辈子学问。
每天保持必要的运动,每天读一点有益的书籍,每天记录下值得反思的生活,然后收获的就会是成长。
不唯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生命本质,不因现实的考核量化而改变自己的教育初心,纯粹而真诚地去喜欢学生。
当学生依次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他们?这是成为他们生命中的贵人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想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努力站成一道光,照进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心中所愿,让他们在喜悦与鼓舞中获得继续行走的能量。
做一个为学生鼓掌的人,做一个能够持续为学生续航的人,让他们习惯于斗志昂扬,让他们学会热爱成长本身,这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最大心灵利益,也是教师最神圣的心灵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