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中华古诗词之《山中》(王勃)
作者:张老师
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首诗的题目叫《山中》,说明诗人此时正在某座山里面。
长江悲已滞,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长江悲伤的心情,而且由于悲伤还停滞了东流。
作为自然界的长江,当然不会悲伤,也不可能停滞。这就是诗人用实物虚写的手法,把真实的长江虚写成由于悲伤而停滞了东流。如果长江真有灵性的话,要有多么大的悲伤,才能让这么大的长江停滞呢?这悲伤就是非常非常大了。所以这句诗,表示了诗人的悲伤非常非常大。
当我们读者读到这句诗的时候,脑海中就会出现很大的一条长江的意境,而且这么大的一条长江,还由于悲伤而停滞了东流。诗人只用了一句诗,就把人带入了一个很空阔又很悲伤的意境。
万里念将归,这句诗说明了诗人为什么如此悲伤的原因,从《山中》这个题目和“念将归”三个字,表示诗人还在外面,心里却想着归去,按照常理推测,诗人应该是想着回乡,因为“归”就是回归到原来的地方。
从字面上看,诗人还没有回乡的原因,是因为路途太远了,有万里之遥。
但从第一句诗我们知道,“长江悲已滞”是拟人的虚写,所谓的“万里”,一方面确实表示路途遥远,另一方面也属于虚写,表示诗人并不一定是因为路途遥远而没有回乡,而是另有原因让诗人难以回乡。
正是由于某种别的原因,让诗人想回乡却又回不了,才让诗人有如此大的悲伤。
这一句诗的“万里”两个字,又拉大了读者空阔而又悲伤的意境,“念将归”三个字,又将读者的思维引到了万里之外的某一个地方。而这么遥远的两地,使得诗人想回又回不去,这样的意境的确让人伤感。
再根据诗的题目是《山中》,长江是由西边的山中向东流向大海的,所以在意境中,诗人是希望从西边的山中回到东边的某一个地方。诗人想归去的地方,不可能是在诗人的西面,也不太可能在诗人的南面或北面,而只可能是在诗人的东面或者东北、东南。
诗人用第二句诗,说明了悲伤的原因,渲染了悲伤的气氛,又隐约点出了回去的大致方向。这跟史料上记载,诗人是在蜀地写下的这首诗,是吻合的。
况属高风晚,“高风”两个字,说明了当时正是秋高的季节,“晚”表示已经到了傍晚。
自古秋天都是秋思的季节,在秋高的季节里思乡,是最正常不过的心情了,因为秋天的到来,天气开始转冷,寒冷的天气里,人就不适宜在外面,所以秋天会引起人的思乡之情。傍晚也正是回家的时候,到了傍晚天就要黑了,所以人们要赶紧回家。
诗人把思乡放在秋季和傍晚这两个最容易想着回家的时间里,表明诗人想回乡的心情,已经非常的强烈,也表明了此时却不能回乡,是多么的悲伤。
在读者的意境中,本来只是空阔的大地,“高风晚”三个字,又把意境拉到了空中,形成了一个广大的立体的空间。
在这样一个空广的意境中,本来就因为想回乡却不能回而悲伤,如今又加上秋季和傍晚的烘托,因为秋天过后是寒冷的冬天,傍晚以后就是黑夜,寒冷和黑夜都会导致心情不好,再加上原本思乡的悲伤,使得整个意境更加的伤感。
山山黄叶飞,正因为是秋高的季节,草木凋零,所以每座山上的树叶都在纷纷掉落。树叶的凋残,本来就让人伤感,而落叶归根更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已经在思乡的悲伤之中,再遇上叶落凋零的情景,而且还不是一棵树上黄叶的掉落,而是山山黄叶的掉落,更使得诗人产生了无比深深的思乡和无比戚戚的悲伤。
山山黄叶飞这句诗,仿佛让读者看到了,在一个立体的空广的意境中,又有连绵不尽的群山,山上树叶都已经枯黄,一条长江由西向东的蜿蜒在群山之间,群山在傍晚时分的秋风里,山上的树叶纷纷的掉落下来。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非常空广的意境之中,在这样的意境中,悲伤的情景和悲伤的心情,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从“长江悲已滞”和“山山黄叶飞”这两句,可以确定诗人用的是实景虚写的手法,但不管是虚写还是实写,这首诗以及诗的题目,所描写的整个情景,是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非常符合的,也是与诗人的心情非常符合的。
诗人既从字面上,说明了悲伤的心情及悲伤的原因,逻辑上步步深入,文字内容非常的连贯。又让读者进入到了一个越来越空广的意境,意境随着诗句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
诗人通过文字和意境,完完全全的让读者领会到了诗人的内心,让读者能够不由自主的跟诗人达到心心相通。
诗人的这首《山中》,写的真是绝对的高明,境、理、意达到了完全一致,王勃真不愧是初唐四杰之首,我们也能从王勃的这首诗,领略到初唐的清新宏大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