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全书》
1.现代的脑科学研究证明,要进入“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状态,外在显意识思维的不断刺激很重要。任何一种活动,通过反复的体验,然后放松自己,让这种体验刻印到意识深处,沉淀下来,慢慢地就能转化为潜意识,直到无意识,形成一种自动化的程序。这也是一个由“阴”到“阳”的转化过程。2. 而思维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心灵本来具有的智慧和光明受到了抑制。心灵就像池水一样,如果波动不止的话,就无法映照出事物的规律,唯有静止下来,波平浪静,才能看到事物的深处。3. 通常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对于一个问题的答案的获得,是我们苦苦思索而得到的。其实恰恰相反,创意和智慧的源泉,正是在于意识的“虚无”之中,我们能获知问题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在思索的过程当中,头脑能处于正确的放松状态,在那静谧的一瞬间,潜意识深处的答案浮现到了显意识中,被我们的头脑感知到了。4.这也“在观照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勿忘勿助,不取不舍,不迎不拒,这样才能心不着物,逐渐克除各种闲思杂虑,使心慢慢趋向宁静、澄明的境地。”就是古人所说的“静能生慧”的原因。5.好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坏的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最终的结果都归于“空”,当然最后对空也不执着,一切任凭它自然起灭,不着不受。6. 在观照中保持诚敬之心是必要的,诚敬之心大概是不自欺,不欺他,像照片一样记录客观事实,感受心灵和身体的微妙变化,7.然而,诚敬之后,还要善于将心放开,调整到活活泼泼的状态,如山中泉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随势任运,变化无穷……8. 道家有一句话叫作“道自虚无生一气”。“气”在传统文化的观念中意味着一种能量、一种原动力,这就是说,凡是真空的地方蕴藏着一种很大的能量,核原子裂变如此,我们的思想也是如此。9. 而一旦让思想空下来,里面看似什么也不产生时,虚空中那些本源能量便活化了,就萌生了能被我们感觉得到的“气”的能量,这些能量,我们通常称为“气度”、“气量”、“气概”……10. 对于培养、激发这种生命中的正能量,孟子早就意识到了,他提出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至大至刚,则充塞乎天地”的观点,认为如能获得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一个人的定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时一个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他自己,与大自然、与整个世界、与以前同自我对立的事物融合为一体了,自然就没有什么东西
再能伤害他、动摇他,使他屈服了。11. 这就是说,要想真正地不受杂念干扰,心灵止于中和的最佳状态,其关键不是要一心去排除所谓的杂念,而是要不去与它们抗争,保持不去分别的心态,对于修养过程中的各种境界,也要不喜不惧,既不起追求之念,也不要起厌恶之心。12. 从此以后,尽管时有思乡之情从心头浮起,亦时有感叹岁月之无情,但王阳明尽量不让那些抱怨、悲哀的情绪长久停留在心中,他难以排遣思乡之情时,就找些能陶冶性情的事来做,如研读易理、吟诗舒怀,与大家一起论学修身。总之,让自己的心沉浸在那些积极的事中,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来砥砺自己的意志,激发无往而不适的本性。13. 他以禅宗《金刚经》的思想,融合儒家修养理论,侃侃而谈,认为良知就如一面明镜,任何事物不论美丑,来到这面明镜前,自然按其本来形状显现出来,而明镜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就是“心无所滞”,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14. 就像《庄子》上所说的:“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意思是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后,一切都无心,但只要自己愿意,就没有什么是得不到的,心境虽然无限淡泊,然而许多美好的东西都能随之而来。15. “这个嘛,能超越于得失,心就不会累,身体也不容易累。16. “不过,圣贤虽然急于救民,但也要安于本心的清静,才能把事情做好。如大禹治水,尽管这是一件很要紧的事,但他也能保持从容自若的心态,以忘我的精神去做,不带任何情绪,这样一切都能做得很好,身心也不容易劳累。”17. 溪流一路下山,遇到岩石阻拦时,就轻灵地绕身而过,避实就虚,而不是硬顶硬碰,徒耗气力;碰上土坝当前时,或寻隙而过,或积蓄力量,到达一定高度后再漫游突围;从高处泻下时,挥洒自如,处变而不惊。
这是一种洞悉规律后所达到的高度自由的境界。18. 我们做任何事情,如果能仿效水的特性,依乎天理,顺其自然,就能以不变应万变,无处而不安然。
如果真正达到了像水那样“道法自然”的境界,其行动举止自能随方就圆,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大彻大悟,领悟到一种“知止而后定”的大智慧,事过不留,烦恼不存,遇挫折举重若轻。
臻于此境,方是真正的超然与自在。19. 自龙场悟道后,他的心时时处于一种清静澄澈的境界,对于外界事物,虽然也曾看见、听到、感受到,但其心却过而不滞,只以心的空灵去体验当下的处境,因此才能静亦定,动亦定,进入任何情况下都不为外物所动的状态。20. 凡是应事接物时,动心起念之处,都称为‘意’。有‘意’则有是非,但能明白‘意’之中孰是孰非的,则是良知,也就是我们心的本体。良知本与万物一体,有着非常准确、符合客观规律的洞察力,如果能依良知去行事,即无有不是矣。21. “当然,在开始的时候,‘困知勉行’的功夫也是必要的,起初尚不习惯,也须有一段刻意为之的过程。但我们应逐渐锻炼自己至诚、专一、明察的应事心态,这就要求在平时各种小事上,保持一种放松、随缘应物的态度,即使外界事物来到面前,也只是客观地观察它,内心不起私意,不为所动。能如此行之,则心体湛然,自能按其规律自如地去应对它,进入与理合一的境界。”22. 《大学》上早就说过:‘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如果此心被过多的不良情绪束缚住了,方寸大乱,肯定就不能正确地去应对外界事物。23. 这种境界,就如明镜一般,全体晶莹透彻,没有一丝凡尘私欲的污染。”24. 王阳明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了一口茶,说道:“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而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遇事就站不稳。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才会有收益。如果只喜欢宁静安逸的境界,而没有经过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炼,遇事就会忙乱,终究不会有长进。”25. 最后,王阳明说道:“如此加以磨炼,在动中持养,务必磨炼至此心虚活自然,如山中泉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臻于明道所云‘情顺万物而无情,心普万物而无心’的境界。此时,不论处于任何风波之中,都能坦然面对了26.以明镜之心看待物,27. 只是圣人的心如同明镜,明明朗朗,就能随着自己的感应,而灵活自如地应对事物,什么东西来到面前,都如实地映照出来。没有已过去的事物尚停留在心中、还没到来的事物预先存储在心中的情况。28. 由此可知,即使是圣人也要有机缘,才能做成一件事29. 一点儿情绪都还没有发出来的状态,叫作‘中’;有情绪表现出来,但能合于‘道’,这就叫‘和’。‘致中和’,就是要在各种事情上调节磨炼自己的心,使心达到‘中立不倚’的境界。30. “尽管外界事物频繁来往,而我自心君泰然,如明镜照物,物来即照,物去即休,绝不会因为应事接物而动心。这也就是‘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的境界。”31. 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说一种思想和行为重复得久了,就会渗透进意识深处,形成看似很自然的行为模式。32. 例如,你觉得自己贪玩,容易被各种爱好诱惑而忘记做需要做的事,就在心中想象自己认真做事的情景,给大脑加一个“我能定下来”的信息。33. “对于任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每时每刻,我们都要倍加珍惜,把它当作磨炼自己、完善自我的必不可少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滴水穿石,积土成山,有朝一日豁然贯通,悟得心性的本来真面目。”34. 王阳明伸手抚须,慢条斯理地说道:“其实,静就是一个不动心。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假若我们的心如同明镜一般,事情来了,就好比鸟儿飞过一样,如实地把它映照出来,坦然地应对它。事情完了,就像鸟儿飞走一样,什么痕迹也不留下,心不为所动。如此应事,即使在行动中,心也是静的;心在静的时候,其中又何尝没有一种生生不息之机在动呢?不然人就如不会动的石头一般,还谈什么应事接物呢?”35. “灵明觉知36. ,快看那涟漪,参透其中奥妙,亦可悟道。”
陈九川定睛看去,只见涟漪由内向外慢慢漾开,一圈又一圈……
良久,潭水又静如镜面,涟漪杳无踪影,似乎什么也没发生。
这一刻,陈九川脑中灵光一闪,说道:“观心本无,一切皆化。先生,是不是这个道理?”37. 接着又为他详加解释:这个光明之光,实是出自人的本来心性,唯有悟道,认识到心之本体,光明方能出现。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就如河里湍急奔流的浑浊之水刚贮存于大缸里,开始虽然静止不动了,也还是浑浊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澄定后,那些细微的泥沙完全沉淀下去了,才会清澈见底。存心养性也是如此,只要你能一心在存养良知上苦下功夫,久而久之,漆黑的心里自能现出光明来。如果现在就要马上见到效果,这却是拔苗助长,而不是功夫。”38. 《大学》有云: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39. 对于一般人来说,由于心中或多或少地总会有些私欲,对某些看不清楚的东西,不能做出正确的认识,便免不了会生起疑心。
正由于人性有这样的弱点,所以在战争中便有所谓“反间”之计,用种种手段挑拨敌方将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猜疑、顾忌,各生惧心,削弱其势。40. 朝闻道,夕死可矣41. 苏东坡《定风波》的意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42. 在这段日子里,他还参高僧、访异人,晏坐修身,使自己的身心修养达到了一个新境界。43. 正如他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对学生们所说:“自经此大利害、大毁誉过来,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奚足以动吾一念?今日虽成此事功,亦不过一时良知之应迹,过眼便为浮云,已忘之矣!”44. 天地万物的运行,自有其定数。在修身进德上可强恕而行,在某些事上却只能量力而行,不可勉强为之。此乃天道也。45. 此心与天地万物的本体同为一源,原是静止的,认识到此心本体时,虽然千思百虑,也只是顺其自然而行,有感而应。46. 比如,在读书的时候,自己的内心清静而虚明,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好,就把这种心去掉;发现有求快的心理,知道它不对,即马上把它去掉;如果发现有夸夸其谈、争强好胜之心时即将其去掉47.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48. 勿忘勿助”只是专心忘我地去做一件事,心不懈怠,亦不去追求目的,时时活在当下,就能摆脱外物的牵滞纷扰,而使心灵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49. 落日长河,远山霞光,孤舟泊岸,归途之人在天涯。
一幅令人伤感、悲壮而无奈的画面。
王阳明勉强支起身子,眺望即将落下山的红日。
太阳下山了,明天还会升起来。
人走完自己一生的路,生命又50. 瑞云楼出世、童年时代、少年北京行、静坐阳明洞、寻师访友、龙场悟道……这一幕幕情景,清晰地在心中映现出来。
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这一辈子能悟得良知本性,窥见天地至道,得大自在,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万物皆备于我,证得此境,我心足矣!
王阳明睁开眼睛,环顾周围,看着天地、朝阳、山川、草木、河流……心已无一念执着,这些都是良知,都是自心本体,无分无别,万物一体。又慢慢闭上眼睛,沉浸在一种虚灵的境界中。
参透生死,生死如昼夜,死亡又有何惧?
良久,王阳明又睁开眼睛,望着周积道:“我就要去了!”
周积哭出声来,哽咽着问道:“老师还有什么话留给我们?”
王阳明微微一笑,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言罢,闭目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