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远去的戏剧

2020-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66c0ab501df2

      时光飞逝,一转眼,我已人到中年,历经世事沧桑,唯有那份纯真未老,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的天平逐渐向故乡的人文习俗倾斜。忽然变得多愁善感的柔肠里,对曾经的美好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记忆犹新。现实高质量和快节奏的生活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深埋在骨子里的乡愁常常萦绕心间,故乡的一景一物由模糊到清晰甚至明朗起来,挥之不去的仍然是那份淳朴、舒适、热闹和温馨。很多旧的文化和习俗已渐行渐远,快乐也遗失在岁月的沙粒里,但故乡和亲情仍是我情感的归宿,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看戏的日子是那么清晰、美好和幸福,至今都让我留恋不已。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最热闹的莫过于看露天电影和看戏。这场景虽然过去已经三十多年了,但往日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它带给我童年无以伦比的美好和熏陶,让我第一次与祖国精髓的川戏和京剧近距离接触,感受了它的精彩与魅力。记得那时我还在读小学,有一天,父亲告诉我,我们乡镇上要来唱戏的,要唱一个月,这几天唱的是白蛇传,问我想去看吗?对于唱戏,我很陌生,也很好奇,我曾在我们院子里听说书的永佩爷讲过白蛇传的故事,也从爷爷的古书里知道了一些大概,觉得它很精彩和神秘,所以很是期盼。我生怕父亲收回承诺,忙迫不及待地说:"我想去。"。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我们家孩子多,生计有时都成问题,哪里有闲钱去看那些用当时农村人的话来说又不能当饭吃的唱戏。那天,是父亲领了工资的日子,为了孝顺爷爷奶奶,所以,从牙缝里节省下来两张戏票,当时两个大人可以带一个小孩,家里我最小,所以我享受到去看戏的特殊待遇。 

        在一个初夏的早晨,吃过早饭,我和爷爷奶奶、爸爸一起去离我们家六里外的乡上看戏。那天,刚好是逢场的日子,一路上人来人往,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天气也格外晴朗,阳光异常温柔,她笑眯眯地抚慰着我,路边的花草更加迷人。我一路蹦蹦跳跳,不停地问这问那,心里被快乐塞得满满的,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剧院。六里的山路,平时走起来从未觉得遥远,今天却觉的它太漫长,爷爷走得大汗淋漓,我在前面不停地催促他们,爸爸笑呵呵地说:“你个小戏迷,太心急了吧?”四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来到街上,到处都是人,街边摆地摊的、卖农具的、卖杂货的、卖粮食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我无暇顾及这些,我们赶忙来到卖票的窗口,看到那里人头攒动,买票的人排了好长的队伍,爸爸好不容易把票买出来递给我们,我紧紧地拽着,生怕它丢了似的。戏院的大门前人山人海,一张张兴奋的脸上充满了快乐和憧憬,影剧院的门窗和墙外边,挤满了小朋友和买不起票的年轻人,他们垫着脚,眯着眼朝里张望。我拿着两块钱一张的戏票,心里乐开了花,骄傲得像个公主,忙拉着爷爷奶奶顺利通过检票囗。

        来到剧院,里面早已坐满了人,我们赶紧找到座位坐下。偌大的剧院里可以容纳三百多人,以前是电影院和公社开大会的地方。舞台上灯光明亮,舞台布置的鲜艳耀眼,台上锣鼓喧天,好不热闹,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爷爷笑得嘴都合不上,笑着说:"没想到活了六十多年,居然还有享受到这么美好的事。"奶奶说:"是啊,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真幸福啊。"一会儿锣鼓声忽然停了,灯光暗下来,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几百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戏台。舞台上的幕布徐徐打开,一座白色的拱桥屹立舞台上,舒缓的音乐响起来,让我如痴如醉,似梦幻般美妙。身着洁白裙子、头戴什么的白蛇飘然而至,头上的钗鑽随着她的娜步左右乱颤,金光闪闪,我睁大吃惊的眼睛,想不到世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头饰和人儿。只见她粉面杏眼,眼睛顾盼生辉,嘴里优雅地唱道:""观座席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连几岁的孩童都睁大新奇的眼睛,观众席上鸦雀无声,没有人随意走动,悠扬的乐器、美妙的唱腔把我们带到梦幻般的仙境之中,至今我都留恋和回味无穷。特别是白蛇娘娘那双纤纤小手,温润如玉,手掌纤细,指甲红润,我看得呆了,想不到世上还有如此美丽的手。白蛇娘娘轻挪舞步,缓缓而行,突然,天空下起了雨,但不是真的雨,那时的舞台技术远远达不到真实的水平,是从她表情和唱腔中知道的。这时,风度翩翩的许仙撑着油布纸伞,目不斜视,匆忙走来,他来到吊桥上,看到白娘子在雨中楚楚动人和可怜的模样,顿生爱怜之心,他毫不犹豫地把伞递到白娘娘手中,他们相互推让,通过深情的对唱,把情景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产生美的遐想与共鸣。望着飘然远去的许仙,雨中的白蛇亭亭玉立,宛如人间仙子。她深情地凝视许仙的背影,惆怅百转。后来有了白蛇还伞、私定终生、白蛇喝酒现原形,许仙上山,白蛇被镇雷峰塔等情节。看的我们感情跌宕,一会儿兴高采烈,一会儿泪流满面,观众热情高涨,一直掌声、喝彩声不断,演员们在台上唱练坐打很是卖力。两个小时的戏结束了,我们久久不愿离开,直到厚厚的幕布再次拉上,我们还回味无穷。值班人员来清扬,把我们一个一个往外赶。     

      回到家,我对白蛇娘娘痴迷若狂,常常模仿她的声音,吚吚呀呀地唱着:"官人,小女子这厢有理---了……",然后模仿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常常忘记了母亲交待我的事情。那个年代,我们穿的衣服几乎都是老蓝布衣服,由于母亲爱美,总是给我们扯些花布做衣服,但做得很长,一件衣服要穿好多年,老大穿了老二穿,一直到穿到实在不能再穿为止。对于裙子,我还是第一次在戏里看见过,所以对裙子的痴迷到念念不忘,每天拼命讨好母亲,希望从她那里得到奖励,好不容易辛苦攒了一块钱,离做一条裙子还差十万八千里,怎么办?忽然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把母亲不用的破蚊篷裁剪出一条短裙,用针歪歪扭扭地封起来就成了一条梦寐以求的裙子,上面穿上一件花布衬衫,把衣服扎在裙子里,还真有点那个味道。母亲下工回来,我学着白蛇娘娘的样子,对母亲拱手一作揖,嘴里年年有词:“母亲大人,辛苦了,请受小女子一拜!”我故意把“了”字拖得很长,母亲看到我自己做的裙子,惊讶不已,继而对我赞不绝口:"幺女手真巧,穿上它真成了小仙女。"随即我看到母亲眼光暗淡下去,轻轻叹了口气:"哎,时代不允许你们爱美,我们也无能为力,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自己改变现状……"我至今都记得母亲脸上的无奈和无助。

        后来,父亲又陆续带我看了几场戏,什么“天仙配”“狸猫换太子”“铡美案”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是从那里知道的,至今我都记忆犹新,他们或勇敢坚强、或有侠骨柔情、或是肝胆之士,忠义之人。他们对爱情忠贞,对祖国忠诚,都让我感动不已。后来,我翻看了爷爷的几本古书,进而对京剧、川戏、豫剧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和了解。京剧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国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表演上要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唱、念、做、打”是基本功;川剧中的变脸是精髓,剧由“昆区、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曲调诙谐欢快,委婉动听、唱腔悲凉。那时我们剧院唱的最多的就是川剧,享受表演者那柔肠百转的唱腔,看他们逼真的肢体表演和语言,就是莫大的享受,时间在静美中快乐而真实,从容而温馨。回到家,有时候,我帮母亲烧火做饭,都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哼唱几句简单的唱腔,童年在我眼里美妙无穷。听母亲讲,有好几回我做梦都在唱,想在想来觉得很搞笑。戏剧让我让灵魂安顿,享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七十年代的农村,我们根本接触不到多少文艺方面的知识,主要就是通过庙会、电影和戏剧之中得来。当时农村没有电视机,更没闲钱买书看,条件很艰苦,但是文化氛围却很浓,在各种节日中还会举行庙会、祭祀活动,我是一定要去看的,不管路途多遥远,也阻挡不住我对艺术的热情,那浓郁的文化氛围让我很享受和陶醉。演出活动或庄重、或热闹,悲伤,从人们虔诚的态度和心情,感受到人们对艺术、自然和神灵的敬畏和虔诚,对生活的热爱,深入人心的影响是直观的。后来,我对知识很渴求,常常抱着爷爷的《三国》《水浒》《隋唐》《琼瑶》《西游记》看得入迷,可惜,那时只追求故事情节,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是我一大遗憾。晚上,我常常在母亲的催促下,悄悄把煤油灯拿到床上看,以至于把母亲的蚊帐熏黑了才被母亲发现,现在想来,那时对读书是多么渴望和快乐的事。

      时间过去已经三十多年了,对快节奏的生活我反而无从适应,人们变得很浮躁,欲望太多,拼尽全力都想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得自己精疲力尽,最终失去生活的本真。小时候对看戏和书的痴迷常常让我感动和留恋,那时候没有钱和条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现在有了钱和条件,反而没有了时间,所以很希望有闲暇的时间让心静下来,看看书和电影,再次好好享受生活的静美,但电影院寥寥数人,很是冷清,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和美好。纵观社会现状,年轻人把大把时间用在玩游戏、追电视剧,玩抖音,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书或者看场电影,更不要说去戏院看看戏;我们这种不老也不年轻的人,每天除了上班、赚钱,疲于奔命,更谈不上享受生活的乐趣与美好;老年人热衷跳广场舞、健身、美食、旅游。看书学习、静心,成了遥远的梦,古老的文明失落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那远去的社戏,我灵魂的慰藉,只能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成为美好的回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