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青山白茶
玉青山白茶
三月,风已暖。阳光充裕,雨水充沛。万物都是复苏的模样,百花艳丽争彩。山间野外,放眼望去,绿意盈盈。嫩嫩的茶芽踩着轻缓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茶稍尖。阳光下,鹅黄的芽儿舒展着柔嫩的细叶迎立在微风中。
前些日子,友人发来她家茶山的视频,漫山遍野的茶树,棵棵整齐划一,一棵挨着一棵排成一行行。乍看之下,像是一个个卫兵般守护着这片山林。细细看去,又似含羞带怯的少女般尽情展露着她的娇颜。视频中的小狗撒欢的向山上跑去,摇摆着它那短小的尾巴以示它的开心。心,不禁被这满山的茶和欢愉的景致吸引着,仿佛跟随着阳光和微风到了那片山头。
初采茶的日子,友人相邀去体验采茶,只是工作繁忙,未能如约。终于等到小长假的日子,甩掉一切工作和繁杂事情,与友人约好相聚的时间,带着孩子,驱车前往。一路上满眼繁花,空气中弥漫花香和新叶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听着舒缓的音乐,路途也变得不再那么的远。
至友人家,友人泡好新出的白茶。手捧茶杯,鼻尖轻闻,阵阵清香扑鼻。细细品尝一口,清、爽、甘留于唇齿之间。不禁想再尝上一口,又一口……不知不觉中,一杯茶已品尝完。再续上一杯,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品着茶香。孩子平时不喝白茶,居然一杯喝到见底。
朋友家原来住的房子在山脚下,房子不远处有个大水库,水库里的水清澈见底,这居住环境自是人间仙境一般了。住在山上的茶也享受着这仙境,创造了一个天然的负离子氧吧,片片叶间蕴藏着茶韵,似在等待着你的到来。不由的就喜欢上了这山、这水和这茶。
拿上竹篓,系在腰间,上山采茶去喽!待到往山里深处走去时,被这漫山遍野的茶树惊呆了。并不是第一次见到茶林,也并不是第一次见到大片的茶林,但放眼望去,每个山头都是茶树,翻过山头的山头还是茶树的景象真的是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惊叹怕是要被友人笑话了。
来到友人家的茶园,听着友人讲着采茶的方法,比较着以前自己的采茶方法,才发现原来的方法都是不对的。采茶时,用大拇指和食指轻捏住嫩嫩的茶杆,取一芽一叶的位置,用上巧劲往上轻轻一提,茶就采下来了。千万不能用指甲去掐,掐的茶,茶杆处炒出来后会泛黑,影响茶色和茶的品质。因此采茶的第一道工序非常重要。
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都是茶……呵!茶林间的采茶工们正忙碌着,一棵茶树的两旁两人一组合,这样的两人配合可以让茶不漏采。要是漏采了,等下次再采时芽叶就太大了,也错失了让旁边长新芽的机会,这对茶园主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了。于是和友人也进行着二人组合,不让每一个芽叶溜走。
一边采着茶,一边听友人讲述了白茶的炒制方法。茶叶采摘下来后不能捂着,要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不可让阳光晒到。摊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便于炒制,摊放到手抓柔软为宜。
现在白茶一般用机器炒制,很少用手工炒。白茶放入机器高温杀青,先高后低,通过250~300℃左右的高温,破坏酶的活性,茶叶下锅后听到炒芝麻似的爆声即为杀青适温。杀青后要理条,逐步提高机器的转速,直至锅内温度降低,时间为3分钟。再进行初烘,烘干机温度100 ℃左右, 时间为10分钟。接下来摊凉15分钟,再进行复烘,温度为80~90℃,低温长烘。经过这些工序,白茶就炒制好了。
白茶的保存也尤为重要。若是保存不好,茶也容易串味,喝不出白茶的香味来。炒好的白茶放入冰库,温度为0~5℃适宜,冰库取出的茶叶需三小时后打开,再进行包装。
听完这些繁琐的工序和工艺要求后,孩子感叹了一句:我现在知道白茶为什么要这么贵了,每一道工序都要求这么严格,每个过程都是一项技术活,真的太不容易了。真的印证了:叶叶皆辛苦。
朋友家茶园的山尖处还种了几行龙井,当朋友告诉我哪些是龙井时,仔细从叶的形色上区分和识别了它们与白茶的不同。出于好奇,白茶、龙井各摘了一片嫩叶嚼着尝了一下它们的味道。白茶味淡,甘爽;龙井味浓,青涩。这会儿明白孩子为啥能一杯白茶见底了。
看着斜阳,只叹时间流走的太快,只觉得还没好好品一番这茶园的景致就要别离,也没法去亲眼看看白茶的炒制过程。然留有的遗憾终是下一个期盼的开始。
品好茶,采好茶,赏好茶,茶园风光无限。站在茶山的顶端,阳光微风相伴。种茶人,采茶人,赏茶人都在其间。品茶的人,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