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 权威期待的力量
权威期待的力量: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从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主导的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些话,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为自恋的心理机制,这些话很有可能就预言了我们未来的人生。
1.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性格很孤僻,喜欢独居。他非常寂寞,就用象牙雕刻了一个美女,还爱上了这个雕像,祈求爱神阿芙洛狄忒给这个雕像生命。爱神被他的诚意感动,答应了他。皮格·马利翁得偿所愿,娶了雕像美女。
这个古希腊神话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这个名词的意思是,如果你对一些人赋予强烈的期待,这份期待就会奏效。
2.现代版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带助手们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在一到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奇妙的是,8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18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升,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这个间接暗示的力量,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3.如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有一位广州的心理咨询师,在她儿子出生后,当时的她觉得,自己丈夫很爱批评人,而她虽然在言语上喜欢夸奖别人,但内心还是比较苛刻的。这样的情况让她担心,儿子会在他们两人这里得到太多的批评和不认可。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如果能找到一个由衷喜欢她儿子的保姆呢?
后来,她果真找到了一个这样的保姆,保姆打心眼里喜欢她儿子,见到小家伙就眉开眼笑,开心得不得了。
虽然保姆没多少文化,但她的这份喜欢和满满的开心,给她儿子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而这个,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收获的宝贵礼物。果然,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他的儿子非常优秀,刚从清华大学毕业,接着就去了美国最好的学府读研究生。
4.利用的误区
有位悲观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乐观的,但每当孩子悲观的时候,父亲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悲观,你为什么不能乐观一点呢?
这种意识层面的期待,可能会有作用,但远远不如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期待影响大。对孩子来说,他发现自己总是在悲观的时候被父亲注意到,而且父亲总是在贬低他,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于是就很难乐观了。
至于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类似的逻辑:他们很少会真正地鼓励和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他们中的多数人会失败,而另外少数人就算是表面上成功了,孩子真的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无比自卑。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5.思考与行动
了解到了权威期待的力量,你将会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呢?如何避免进入使用误区呢?欢迎你与我留言。
参考:《武志红的心理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