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经验:练演播要先练出好耳朵
想练出演播的第一步,需要练出一副好耳朵。
这个观点是很多演播的老师在上课时一再强调的。他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目前在有声书演播上还做不到美,但是我们要学会去发现美、知道美在哪里、才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差距,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经过长期的训练,要首先能够识别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什么样的演播作品是好的演播作品。其实这个也恰恰是喜马拉雅平台进行作品验收的一个重要标准。
从我目前的了解来看有以下这些。
第一,在演播过程中有没有明显的错误和失误。这其中就包括了字词有没有读错,演播过程中有没有明显的中断或者失误,作品的背景音有没有明显的噪音,音量是否恰当?上传作品的清晰度如何?
第二,旁白在演播过程中是否流利顺畅。是否能够吸引读者持续听下去,这主要体现在演播过程中重音、起伏、节奏、停顿、语调等等是否合理。
在非故事性作品里,旁白其实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旁白是在作品的从头至尾连贯而下。它最重要的就是适合于听众对象的喜好。
演播者要知道自己的演播对象是谁,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声音,他们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演播风格,从而全力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能够让听众持续听下去。
给学龄前儿童、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少年、以及给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这些不同听众对象的演播内容和特点、播出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三,角色音的表现如何?演播过程中的对象感,空间感,距离远近感觉,情绪的调动和运用,各种模拟音的运用,音色的合理搭配和运用,角色音和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匹配性。
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给大家展现一幅无声的画卷,它的最大特点是无限的想象力,可以任由每一个读者在心目中描绘勾画自己心目中的世界。
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声光影像给观众呈现一个多彩的活动画面,它的特点是真实性,给观众呈现的是全方位的感官冲击,但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观众的想象。
我们的播音作品只能通过声音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和特点,所以我们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模拟出这种对象感、远近感、空间感,这是不同媒介作品的不同特点。
我们的演播作品能不能通过声音来给听众塑造好。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作品是否成功的最好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