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伯乐月华待...伯乐推荐文档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悲伤的桥

2024-06-19  本文已影响0人  云依斐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参与月·微型小说主题创作人物篇第二十三期:唯有南风旧相识6

六月中旬,小峨村又进入雨季。迎着濛濛细雨徐兆君下了汽车,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来到村前那条墨水河边,蹲在岸边的一块大青石上,伸手捧起一汪清灵灵的家乡水,送进嘴里,无限深情地望着清澈、明净、银子般流淌的河水,仿佛说:“墨水河,你还记得我吗?”

墨水河发出一片欢声笑语。

老徐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挽好裤腿,提着鞋淌过河,到了对岸那片茂密的树林里。

林子还和他当年在家时一样,他看着眼前这棵每次回来都要摸两把的槐树,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又出现在面前……

在这棵树后,闪出了一个长辫子姑娘,羞怯地望着蹲在河边打石头的小伙子,满脸红云地叫了一声:“石匠哥……”

小石匠抬头一看,是村东头的桃子姑娘,他的心不由得砰砰跳起来,脸一热,赶快低下头,举锤朝眼前的石头砸去。可平日指哪砸哪的锤头,今日却不听话了,一下子把右手拇指蹭去一块皮。

“给,这是娘分给俺的鸡蛋。”桃子走过来,把小红手帕里包的两个鸡蛋,放到石匠眼前的青石上。

“俺……俺……”

“你不吃俺可要生气了!”桃子忽然发现他的手指在流血:“哎呀,你的手破了!”说着拉过小石匠的手,用红手帕给他包了起来。

不久,小石匠徐兆君和桃子成了亲。后来小石匠去城里进了一个建筑公司,不久他又接了桃子去城里住。一晃,小石匠变成了老石匠。

退休后,很多建筑公司看他这个八级工眼热,想拉他入伙,不管多好的条件他都摇摇头拒绝了。桃子大娘疼惜他:“你这身子,不干也好,就在家享几年清福吧。”

老徐笑了笑说:“叶落归根,人老思乡,我还想再带你一起回到乡下去呢!”

“别说笑话了!要去啊,你自己去……”

谁知,没过几天,老徐还真的买了一张车票,回来了……

“唉,故乡没变,人却变了!”老徐摸挲着眼前的这棵树干,有些心酸地自语道。

“谁变了?”

老徐回头一看,是老伴立在自己跟前,他真是喜出望外,连忙改口说:“没变,没变,你还是你,当年的桃子……”

“老没正经!”桃子大娘把大提篮放到地上说:“你前脚走,俺后脚就跟来了,不是为别的,俺是不放心你这把老骨头!”说完,桃子大娘把一瓶治冠心病的阿司匹林塞进老徐手里。

老徐接过药,深情地说:“老伙计,你还记得咱当年是怎么样从这儿进城的吗?”

桃子大娘经老徐一问,三十年前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当年,她在槐树下,看看眼前的水,望望近处的山,摸摸身边的树,竟然流下了眼泪,哽咽着问:“咱这一去,还能回来吗?”

“怎么回不来?水流千里归大海嘛!”徐兆君安慰着她说,“城市乡村又没隔条天河,这就好比是一座桥,能把人渡到彼岸,也能从彼岸把人渡回来的。”

“咱这条墨水河上可没有桥啊……”

“会有的,将来什么都会有的!”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他们淌水去,淌水回。

徐兆君又住进了他三十年前自己垒的那三间小草房。乡亲们免不了背后又议论起了这个“怪老头”,有的人还怀疑到大概老徐在城里犯了什么错误……

谁知道就在这时候,老徐的又一个行动,引起了全村人的注意。

“他二嫂,你可知那个怪老头,没黑没白的在山上打石头哩!”

“他那三间小草屋,也该翻新一下了。”

“这老头真怪,凭着城市不住,清福不享,偏偏回到这穷山沟找罪受,何苦嘛……”

老徐在众人的议论声中,照样不言不语,清早上山,日落下山。侄子徐艳辉见大伯天天上山采石,不用问也猜到他要盖新房,徐艳辉想,堂兄在城里工作,这新房早晚要落到自己手里。所以他抽空也往山上跑,抡起大锤来,比老石匠更有力气,为的是以后名正言顺继承这房。

桃子大娘看不下去了,指责老徐说:“医生不是说了嘛,你这病不能干重活,你怎么全当了耳旁风?”

老徐笑笑说:“要听那些话啊,我只好躺在家里等着爬烟囱了。”

桃子大娘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老徐披星上山,戴月下山。

又到了六月,山脚下的石头已经摆成了一字长蛇阵。其实,老徐还暗中约了一帮当年的石匠伙计,也在暗中给他准备石料呢!

这天,老徐来找村支书了。他说:“大兄弟,眼下玉米已经种完,你张罗几百人给我帮工吧。”

支部书记吓了一大跳,忙问:“老哥,你要盖多少房子,找这么多人?”

“谁说我要盖房子了?”

“那你……”

“造桥!”

老徐把一张设计好的图纸,塞进了支部书记的手里。

老书记看着图纸,心里热乎乎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全村顿时像炸了锅,没等支书开会动员,全村人都拥到了河边。老徐那帮石匠伙计们,也从四面八方运来了石料,而且亲身投入了造桥。

眼看石桥就要架成了,老徐搬起最后一块桥石,突然,一阵剧烈的心绞疼,使他几乎跌了下去。人们围上他,他笑着摆摆手,身子慢慢瘫在桥面上……

还没送到医院老徐就永远的走了。出殡那天老天也跟着伤悲,下起了小雨。老支书说:“徐大哥没有活着从桥上走过,就让我们大伙抬着他走过大桥吧!”

于是,人们抬着棺材走上了大桥,雨中的大桥像一道长虹,高高地庄严的托起了这位六十八岁的老人。他的身后,排着一条长长的送葬队伍,在细雨中,向前走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