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亲子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带你走进儿童的世界(宝妈宝爸必读)

2018-02-03  本文已影响14人  浪浪大掌柜

全文共3593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但这8分钟也许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缘起

两年前就想写一篇关于探寻中国教育问题的文章,人总有各种理由说忙,另外时机也不成熟,因为内心有很多疑虑未解,不得起笔,最近家中有事得以清闲有时间完成,也算了一心愿。

想写这篇文章缘起于一次审视自我的人生思考,2016年漫步在大学那条熟悉的绿荫小路(大学10年聚会期间),我扪心自问,每天都很忙碌,无非吃喝名利,这是我想要的吗?我此生的意义何在?什么事能让我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如果找到了,这便是我此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

毕业十多年了,我一直在路上,却因走的太快,错过太多,迷失了方向。这个世界太大,路也变的越来越多,别人的路只是参考,不是你的标准,你必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你要学会捂上耳朵,听听你自己的声音。

那几天内心历数了前半生的经历和感触,能让我内心激动不已并愿为之竭力付出的有两件事:中国教育和中华文化。(因此2017年我努力组建了两个公司:东方华创文化公司和乐童蒙学教育公司,这里暂且不说文化,先说教育)。

中国教育的问题

中国教育无论在媒体上还是在朋友谈论中,都是被诟病和抱怨最多的一个话题。每当媒体报道“某学生因情感或学习压力跳楼”“某未成年人亲杀死自己的父母”“某幼儿园如何过度攀比而上家长头痛不已”“某未成年人强奸杀人”“中国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创造性”……则心痛不已,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很多人归结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大家觉得,中国教育目前问题很多,政府、社会舆论都在反省、检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中国专家动辄讲美国教育如何如何好。那请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同样一个体制下为什么还有无数优秀的孩子脱颖而出,而那些优秀的孩子中怎么就没有你的?

为了寻找这个答案,两年来我阅读了无数国内外关于教育的专著论文。从《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为代表的中华家训中寻找答案;从《蒙学须知》《蒙童训》为代表的中国蒙学论著中寻找答案;从《孝经》《论语》《弟子规》等为代表的中华启蒙教育名著中寻找答案;与国内现代著名教育大家蔡元培、陶行知、陈鹤琴……对话;与国际著名教育大师苏格拉底、柏拉图、福禄培尔、蒙特梭利、罗素……对话;

两年来的不懈努力不但精神上得到升华,也终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本上是从儿童时期就埋下了隐患,确切说是0-6岁,而且出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

下面进入正题,内容很重要,请宝爸宝妈认真阅读思考!!!

有一位以哲学家说过“教育必须从祖父母开始”,就是说目前这一代所发生的困难,其种子是祖父母所施的错误教育播种下来的。如果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能翻一个新页,则我们的孩子、孙子将有所不同!

因此,中国最应该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为什么这样说?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提五个问题:

⊙有多少家长了解0-6岁在人一生中有多么重要?

⊙有多少家长真正走进过儿童的世界?

⊙有多少家长了解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

⊙有多少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意义所在?

⊙最后,又有多少家长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

0-6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现代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社会教育家阿德勒在其著作《儿童人格教育》中指出:教育儿童的首要,也是核心问题,即为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人格。而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

帮助儿童形成正常、健康的人格是教育的首要和核心问题。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也曾经说过:“儿童之品行,在六岁之前,已大部分完成。”

因此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无道理。

另外,从中华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来看,其教育主张可概括为“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言简意赅,深刻精辟。

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

众所周知,零岁至三岁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很可惜一般父母多轻易错过。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建构其长远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实是天下父母们应该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良好的习性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不尽,反之将受害无穷,因此第一阶段的教育特别重要。

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

当幼儿渐渐成长,三岁后已慢慢学会语言的应用,学习能力亦逐渐增进,此时需培养其端正的心性及行为。

儿童的世界

在儿童教育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于儿童的无知。

如果你想了解孩子,请你蹲下,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想。

儿童喜欢玩沙和水:沙,如水一般,既是固体的,又是流体的,它变化无常又易于掌握,它无穷尽的形态和用之不尽的玩法,从本质上满足了人创造和想象的本性。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比得上沙的奇妙,除了水之外,也没有任何一种玩具能如此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孩子最容易发现地上的小生命:因为孩子天然地就和生命有连接,他们容易发现生命,容易跟随生命,并进入到生命中,发现生命的至爱、至善、至美、至真。

儿童喜欢钻来钻去:因为了解里面和外面,必须进去,出来。即是对空间的感觉,又是对里外的认识。儿童永远都处在对内在世界的觉知和对外在世界的认知上,这样,儿童才可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己。

绘画是儿童天然的表达方式,但开始一定是从线条发起,从色彩感觉开始,每一笔都是自由而奔放的,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

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拥有这些。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

儿童的教育方法

盲者不能教人以色,聋者不能教人以声

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教育你怎么去教育你的孩子

都说一切为了孩子

但是!

我们为了孩子的独立成长提供机会了吗?

我们倾听孩子的意愿了吗?

我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吗?

我们给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了吗?

我们往往是孩子身边的那个巨人

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儿童不是容器,也许家长和教室给孩子灌注的都是好东西,但孩子不一定接受

儿童也不是泥土,家长想按照什么形状塑造孩子就能形成什么样子

儿童需要自由的发展(玛利亚.蒙特梭利)

每个孩子都有非常强盛的内在生命力

我们只需要给他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为其准备可获取发展需要的必要物质

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智力。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儿童的自我割裂开来,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认为儿童有独立的自我,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这好比种树

如何种?大家都清楚,只要做好如下三步:

埋下一颗种子

提供必须的空间

提供必要的营养

我们首先要看长出来的是什么树

然后观察、修正、提供各阶段的必要营养

就可以了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说过:

只要有不错的成长环境,人必定会朝着“向上与向善”的方向发现,而不断地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学习、自我肯定,最终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

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没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

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日之中在学校的时间不过三分之一,在家的时间到有三分之二,但目前中国家长在这方面的认知严重缺失。

对于儿童教育学校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家庭教育环境才是最好的儿童教育场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越是低年级的孩子,家庭教育影响越重要。

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养活几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养的好,染成红底子,到了学校,再遇到好的老师,就将那红底子又加了一层,自然就变成了大红;再到了社会,哪怕遇到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黑,有大红的底子在也是不容易的;如果再遇到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好人。

如果在家就染黑了,后果可想而知。

当然,父母要想实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先提高自己的学习和修养。“以身作则”,是教育儿童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的言谈举止,儿童极易效法模仿。

“家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童年的经历对人的一生具有蝴蝶效应。孩子的优秀品质可能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得到了确立和强化,孩子的劣势心理和负面情绪也可能因为父母的视而不见而根深蒂固。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更是主导性教育,家庭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永远替代不了的。

最后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他在这个世界中,然而这个世界却不了解他”——圣约翰《福音书》

但你作为父母,必须,也有责任有义务去耐心的,细心的了解你的孩子

学会观察和倾听

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中,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

2018狗年愿望

2018年我在此发愿:

让更多儿童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

尽己所能哪怕只改变一点点,每扶正一颗幼苗,便多一棵参天大树,替下一代遮风挡雨。

正如玛利亚.蒙特梭利所说: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We have done everything for children, will bear fruit, not only affect his life, also decided his life.

注:以上内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