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今天看到格局这一词,还是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写到胡适跟她讨论一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讲的,作家的作品结构比较散,格局小,不如另外一个作家。我想了想,觉得格局这个词,联系这几天在读的《水浒传》还是蛮有意思的。
散到不要紧,关键是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点来加以整合呢?回想最近看的《水浒传》的格局,脉络很清晰,从洪太尉误走妖魔将天罡地煞这108将降生到四面八方去了,再到水浒寨中,108将从四面八方汇合起来。然后一些重要着墨的角色一路安排个出场时间、出场路径、出场语境,也有些引子之类的引导出故事的发展来。
比方说用禁军教头王进引出九纹龙史进,就这样,这一条线,那一条线,有些线就一个人,有些线好几个人,这些出场的路径被连接在一起,交互交错或缠绕,就好比地图的路网。生活在同样的境遇下,已然是北宋末年了,我们不来评价朝代的对错,这些正好是出场的语境,在这些语境下,因为一些事,通常都是受迫害,被逼的事情。
比如花和尚鲁智深打抱不平打死了镇关西,林冲一忍再忍,知道风雪山神庙杀了幼时好友,这样一来出场的时间就只需要稍加设定,安排好,不至于撞车就行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出场的,总之或多或少,自愿或被逼,都在一个框架下,这个框架由于广阔,难以掌控,所以便成了格局。
看来需要加入向导这一因素进去了,通常是作者事先安排好的,也有偶然遇到的。不管怎么样,但丁在《神曲》里写道:“在三十五岁那一年,我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幽暗的树林里。”但丁的向导是维吉尔,维吉尔引到了但丁的旅行,但是在天堂前戛然止步。因此,向导是需要适时止步的,想必向导经历过了事情,如果再走一遭,对向导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对旅行者来说,更加是一种局限了,这种局限往往会导致悲剧的诞生。
我前阵子也感觉自己快到35岁了,虽然不是在幽暗的树林里,而是在这个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的一隅,日复一日地不知所措。总有忧伤感在夜深人静时侵袭,闭目思考到底要如何去生活,是坚持自己的所想去实现呢,还是在顺境下随波逐流,可如果到了逆境的话船恐怕会翻吧。
向导之后的路还是要靠自己来走,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比如说这格局,长期安逸在自己的写作方法中,如果得不到提高的话,又有何用呢。
这世间无非就是物质和精神的世界,爱恨情愁、生老病死,无非就是都体验一遍,但似乎都体验一遍也足够了。精神层面里面共时性的情感状态和历时性的生命的规律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只是这种感觉可能对一些不敏感的人来说,可能体验的不是很强烈而已。而物质层面下,金钱的力量。金钱带来的欢愉是多数人梦寐以求的。难怪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声音:
何以解忧,
唯有暴富。
关于物质的问题,这是消费社会无法避免的。但是穷有穷的过法,富我就不知道了。离题有些远。在这片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的夜晚,睡不着也不要想太多,想太多说明书读的少,但是又有人看不到读书带来的好处,总想速成,所以碎片化地读,整个知识体系就是一开始说的散的那种,如果不能整合起来的话,那就是格局太小,平淡,无趣也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