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途止儿古典文学院:《诗,词,赋,点评,总结。》醍醐灌顶

怎样面对苦与乐——《回到春秋读论语》第68章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46人  乐道也

陷于困苦,不要愁苦和怨恨;身处安乐,也不要作威作福,醉生梦死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坚持在困苦中,也不能长久生活在安乐中。仁者安于仁道,智者实践仁道。”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篇之二

学习《论语》读到《里仁篇》,发觉风格明显有了变化,它不像前面一些篇章富有情节和细节,或者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进行议论,而是把孔子直指人心的道德格言记录下来。读过之后,人的内心会被深深打动,感受到圣人说教的力量。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指心中没有仁爱的人。“约”的本义为绳索,意思是用绳子来捆绑,指受到拘束,限制。引伸为困苦、窘迫、不自在、不自由。“乐”的意思比较好理解,即快活、安乐。从人生境遇看,“约”可视为逆境,“乐”可视为顺境;从生活状态看,“约”可视为贫困,“乐”可视为富足。人的一生总会处在一定的环境里,不是处“约”,便是处“乐”。但是不仁的人,他不能长久坚持在困苦中,也不能长久生活在安乐中。

孔子认为,不仁的人是“约”的逆境也处不得,“乐”的顺境也处不得,即使暂时能够相处,却不能长久,因为他心性浮躁,内心没有一个着落之处。不仁的人如果久处逆境或贫困中,就会心生怨恨,甚至铤而走险,为非作歹。同样道理,他也不可以长久处于顺境和富乐之中,时间一久,就会坠入骄奢淫逸,荒淫无度。

“仁者安仁”,意思是仁者安心于仁道。仁者有仁爱之心,天赋宽厚,心怀仁义而无所希求,不管是“处约”还是“处乐”,都能心安理得,像巍巍高山一样岿然不动,一心安于仁道,把追求仁义、践行道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

接下来孔子话锋一转,又谈到智者。“知者利仁”,意思是智者能够实践仁道。“知”即智,“知者”就是智者。“利”这个字解释起来要费点周折,它的意思转了几个弯。“利”的本义是好处,与“害”、“弊”相对,这里用作动词,是使动用法,包含使有利、使顺利、使得到好处等意思。用宋代朱熹老先生的话来理解,叫做“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在孔子的论述中,“智”与“仁”常常并列在一起,以仁为体,以智为用,两者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关系。但如果从境界高低而论,仁者确实要比智者高出不少。仁者对“仁”的追求与实践是完全自觉的,发自内心的。智者则讲求实用,知道“仁”在现实世界中是极为有用的,所以就会去努力践行仁道,这就叫“知者利仁”。

人们说到“仁”,常常把它看成是圣人心中虚无飘渺的道理,看起来非常玄妙而不可及,认为圣人的仁,在凡人身上是做不到的,因而也会以人非圣贤为借口,而不去了解它,更谈不上自觉实践了。其实,“仁”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须臾离不开的。虽然从思想史上来认识,“仁”是一个内核十分复杂庞大的哲学体系,但所谓“安于仁”,却是简单明了的,不过就是做人要厚道,把良心摆正了,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三观体现出正能量,而不是动不动就毁三观,这样人之为人,日子就能够过得安心了。陷于逆境时,不会在愁苦和怨恨中过日子;身处顺境时,也不会在醉生梦死中过日子,这就是“安于仁”。

当然圣人的境界比我们要高得多,他不说穷达或顺逆,而是从“约”与“乐”两者的关系上,来分析人心中的仁与不仁。“约”是收敛的,而“乐”有舒发的意思。仁者处于“约”的逆境中,反而会变得更加舒发,激励自己,从而振奋顽强的意志。而处在“乐”的顺境下,则会更加内敛,小心谨慎,处处提醒自己,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再反观不仁的人,如果遇到“约”的困境,他就越“约”越局促,越狭隘,以致找不到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活路,眼前一片迷茫。要是处于“乐”的顺境中呢,则是越“乐”越放纵,越骄溢,无所顾忌,作威作福,沉湎于游戏人生中无法自拔。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孔老师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朱子: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论语义疏》:君子处贫愈久,德行无变。若不仁之人久居约,则必斯滥为盗,故不可久处也。君子富贵愈久,愈好礼不倦。若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必为骄溢也。

李炳南: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仁者安仁,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是为安仁。知者利仁,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李二曲《四书反身录》曰:“吾人处困而学,安仁未可蹴几,须先学智者利仁。”

徐英:不仁之人,不可束之以礼,不可威之以乐。贫贱则移,富贵则淫,无往而不失也。虽偶能矜持于旦夕,而志念不坚,中心未化,终亦必不可掩,故曰“不可以久,不可以长”。

《四书训义》:外境之足以夺心,非境能夺我也。心无所得,则性情一寄于外物之得丧,而不能不随之以流。故学者因其性之所近,而专以其事求于心以自成其德之为亟亟也。

《此木轩四书说》:境有万变而心则一,不能处约,必不能处乐。处乐而淫,则处约而滥可知。总是心上自生病痛,不干境事。

《论语正义》:不仁之人,贫富皆不可久处,故先王制民使有恒产,既富必教之也。安仁者,心安于仁也;利仁者,知仁为利而行之也。二者中有所守,则可久处约,长处乐。《中庸》云: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钱穆:学者当时时体玩,心知有此,而于实际人生中躬修实体之,乃可知其意味之深长。

《论语注疏》:此章明仁性也。天性仁者,非关利害,自然泛爱施生,体包仁道。《易·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是也。有知谋者,贪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非本情也。

朱子: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屦之忘足。利仁者是见仁为一物,就之则利,去之则害。

钟繇:仁者安仁,性善者也。知者利仁,力行者也。

《大戴礼记》:仁者乐道,智者利道。

【学习参考书目】

《大戴礼记》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讲要》 《论语新解》 《论语正义》 《论语集释》 《论语会笺》 《册府元龟》 《四书训义》 《此木轩四书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