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丨运用社交技能,远离社交焦虑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玛蒂·兰妮的作品,《内向心理学》。
昨天,我们了解到,如果你有一个内向的孩子,请接纳他的内向,明白这并不是有什么问题。作为父母,应该帮助他们恢复精力、教他们学会休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思考;不要当众纠正他们的错误。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家长,却有一个外向的孩子,当你疲倦时,告诉他你需要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恢复精力,对参与他的活动定一个限度;帮助他们发展家庭以外的友谊;帮助他们发展反省的能力;安排他们休息。
许多内向者,都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社交。
那么,为什么社交聚会常常让内向者疲惫不堪呢?内向者又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呢?
01让内向者焦虑的社交
相信不少内向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屋子人都相谈甚欢的时候,你却不得不拿出手机,对着屏幕假装有事情,以掩饰无话可说的尴尬。
同学聚会,或者公司的团建活动,大家都兴致勃勃、非常期待,你却千方百计地想找各种理由推掉不去。
对于各种社交活动,我们往往觉得,如果说不去,是不是太“煞风景”了?并且如果你逃避全部的活动,最终你会觉得自己被孤立。可是如果说去,那确实自己会感到筋疲力尽。
甚至有些内向者在当下觉得自己是喜欢社交活动的,也是精力充沛的,可是下一次他们可能又觉得那样的活动太耗精力。
对于他们来说,在人群中的社交活动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
首先,准备外出要耗费精力;其次,大多数内向者需要逐步融入到社交情境中,以适应社交活动上的各种刺激。喧闹声、灯光、音乐、周围满满的人等,都会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
02 内向者掌握社交技能的必要性
走出去,才有机会拓展自己,遇见美好,抓住机遇,达成合作。
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都是内向的人,但他们依然可以掌握社交技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社交。
外向者善于表达,需要观众,更需要理解。内向者比较敏感,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善于倾听,是很受欢迎的合作伙伴。
所以,有时候,内向者可以适当地走出舒适区,不是为了迎合他人,改变自己,而是为了拓展自己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遇见更多的可能性。
03了解内向者的特征,提升社交技能
内向的我们可以学会一些技巧,提升自己的社交技能。内向者就像一个在社交场合会更耗电的手机,所以,当你某天晚上要出去玩之前,要事先储存精力,给自己充好电,这非常重要。你可以在聚会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放松自己,在心中暗示自己能够调整好自己的精力。
到达后,不要用外向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立刻开始社交,减少自己的心理压力。允许自己先观察一会儿,慢慢适应氛围。
在社交中也不要过分强求自己,计划好中间的休息时间。允许自己提前退场,比如就待一个小时等。不要等自己的电池已经没电了才充电。
在参加聚会之前,就先考虑好逃走的计划,安排好自己的交通工具,在脑中确定一个具体的离开方式。这样,如果你愿意,可以待久一点;如果你想要离开,就可以离开,不必被迫待到结束。
04恐惧电话的问题
玛蒂·兰妮说,在她发给内向者询问关于内向体验的问卷中,很多人提到了恐惧电话的问题。当电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不少内向者带来了困扰。
有一位内向者分享,曾经有一次,有事情需要告知别人,编辑了好长的短信发给对方。对方回复短信,表示很惊讶,居然打了这么多的字,却没有选择更方便的电话告知,询问这位内向者是不是很害怕给人打电话。
其实,这位内向者确实很害怕给别人打电话,她觉得自己无法像其他人一样轻松自在地打电话。她更喜欢和他人用微信、短信这种发消息的方式联系,这样可以有一个缓冲。总之,能发微信绝对不打电话,能发文字绝对不发语音。
玛蒂·兰妮认为,对于内向者而言,电话是一种干扰,会耗费精力并分散内在的注意力,而打完电话之后不得不重新积聚这些注意力。并且打电话是边说边想,需要马上做决定,所以会耗费更多的精力。
对于内向者来说,如果不是某个你非常想深入交谈的人,你可以简短地通电话。对于没有马上接电话,不要有罪恶感,这是你的权利。也不要因为不喜欢接电话就责备自己,这不是性格缺陷。可以尽量选择其他的方式沟通。
【总结与感悟】
今天,我们知道了,对于内向者来说,人群中的社交活动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可以学习一些小技巧,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社交。
如果你也有电话恐惧症,不要因此责备自己,可以简短通话,尽量选择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
人是社会性动物,免不了要社交。社交带给我不少的困扰,过去有,现在也有。我不喜欢热闹,喜欢安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本来是一个主动热情的人,还喜欢坦诚相待,但经过现实生活的打磨,让我觉得亲人和朋友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距离感,这样让我觉得更舒适,更长久。当我考虑清楚是否有益,是否有必要,有所取舍,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与人交往,积极互动,觉得社交并没有多大的困扰。
最近,我陪儿子看《鸣龙少年》,九(11)班有五个孩子,他们各有各的问题,也各有各的优点。不去关注他们的问题,把他们每个人的优点单独拿出来看,都足以让他们闪闪发光。
非必要的时候,不要比较,更不必拿自己的弱点去比与他人的优点对比。当我们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在心中建立了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时,就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眼光与想法。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与烦恼,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讨好型,回避型,反抗型等等,都让他们陷入困境。他们无法相信他人,不接受他人善意的帮助,单凭他们自己,是很难走出来的。
看电视,社交,其实都是一种很好的了解他人,看清自己的方式。人往往很难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言行举止与自己相似之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待问题,会更加客观,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