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三句俗语
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谈谈经常被人们误解的三句俗语。在传统中国社会,人们的识字率很低,真正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很小。由于教育并不普及,去学校读书需要缴纳不小的费用,同时书本也很贵,大部分普通人并没有机会读书,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地方戏曲和说书。但是,唱戏人和说书人大都出身贫寒,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文化非常有限,往往会对已有的文化造成误读。
第一句话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让多少父母忽略了女儿的教育,耽误了多少女孩子的前程!其实,这句话的完整表达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无”在这里是动词,是“不显示、不展示”的意思。小澡哥点评:“男子有德便是才”这句话毫无道理,如果男子有德无才,只能是无知和愚昧,很可能是个手舞道德大棒的卫道士、不可救药的顽固派。“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可能只适合传统农业社会,如果女子不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才气,如何在现代职场中生存下去?
第二句话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话最早出自元曲《西厢记》,清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岳全传》也有“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说法。其实这句话最初的版本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由于古诗的平仄要求,“度”不能读四声,读二声才符合平仄要求。于是,“度”被“毒”取代,从元代《西厢记》开始,开始出现“无毒不丈夫”的误解,“无毒不丈夫”慢慢成为愚夫愚妇的口头禅。很明显,有度量才是符合中国文化对君子、大丈夫的认知。小澡哥点评:传统戏曲和明清小说不只是文化精华,也存在不少文化糟粕,要注意辨别。
第三句话是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这句话被人们解释成人应该自私自利,否则天理不容。其实,这句话中的“为”应该是二声,是动词,意思是“修为”,类似于“古之学者为己”或者“学以为己”。也就是说,只有把“为己”理解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修为”,才符合传统儒家文化对人、对修身养性的认知,才符合“天道”。小澡哥点评:过分相信人能通过“内修”来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是儒家文化的局限性。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应该过分相信人能通过修养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