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子里的希望
关于潘多拉的盒子,最普遍的传说大概就是人类本来生活得无忧无虑,直到潘多拉出于好奇打开了魔盒,痛苦、恐惧、战争、疾病由此逃脱束缚肆虐人间。吓坏了的潘多拉马上关上盒子,偏偏又把“希望”关在了盒子里面。
总是说,因为希望的存在,所以人们才对明天抱有期待,能够靠着自我勉励对抗今天的磨难。
然而,一个盒子里面集合了那么多的灾难,为何有一个格格不入的希望?既然潘多拉是宙斯为了报复普罗米修斯和人类而造出的女人,她的盒子里为何放置了一样对抗伤害的武器?
希望真的是好东西么?
现今的中国是焦虑的。
但是,在呼喊阶层固化、工型社会、中产阶级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人们人们之所以还在拼命向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要努力或者运气,终究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上升通道越来越窄,但终究还是存在阶层流动的可能,还存在着通过自身努力生活得更好一点的可能,这就是希望。
如果连这份希望都破灭掉,大概会有一阵绝望。
绝望之后呢?
是不是就会认命,然后在现有的生活中找出最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从物质角度,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大众生活是完全无法和现在相比的。但是心理感受呢?
也可能是我那时候太小,回忆起来,总觉得那时候的成年人生活比起现在来,更担起岁月静好四个字。
那个时候好像除了极个别人,大家都很穷,并且缺乏改变的渠道。努力能拉开的差距微乎其微。生活好像一眼看得到头,在同一个时间上班,在同一个时间下班,在同一个菜场买菜,在同一个裁缝处做衣服,在同一个电影院看电影,一直这么下去。
于是人们把心劲用在当下的日子,把日子过得很精细,在有限并且没有大幅度上涨可能的收入条件下,在整个生活没有大幅度改变的可能下。
我记得那时候人们生活中经常刮起一阵阵风潮,比如废物利用、比如手工制作,人们会花很多时间来做一张钩针桌布,一个塑料瓶改制一个盆栽装饰、一个花样子传来传去地描,一款新颖的衣服样子你做了一群人学……现在这些都能很轻松地买得到了,但是愿意花心思在上面的人少了,能解决问题,但缺乏情趣。
因为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挤出来的时间和精力,要去谋求一个改变的可能。
我有驾照三年了,没开过几回车。
我不喜欢开车,却有些喜欢坐公交,以及大巴、火车、轮船、飞机——大部分不需要我自己驾驶的交通工具。
有一段时间特别焦虑,除了在公交车上。
一旦上了车,你急也好,不急也好,反正司机就这么开,路况就这德行,你到达目的地的时间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当你发现自己的努力不会改变任何事的时候,你就会接受这个结果,平静,然而享受这个过程。
于是反而可以安下心来,望着窗外想事情,或者发呆。
就像有些繁忙的商务人士调侃,只有飞机上的那两个小时完全属于自己。
所谓五十而知天命。
我认识一些上一辈的人,差不多真是到了五十岁之后,突然变成一个有爱好的人。
或者说,年轻时候的他们也对某些东西抱有兴趣和喜爱,但是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发展。直到退休或者等待退休,才努力专研,焕发生机。
在上一辈的职场,到了五十岁这个年纪还有发展的,除了极个别人中龙凤,基本没有。五十岁,剩下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已经可以预料了:有多少收入、住哪里的房子、生活属于哪个水准、在社会上在哪个位置……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改变的希望了。
于是,终于可以把用于拼搏的那些时间,花在压抑已久的爱好上。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不足以扭转命运的轨迹,知道人力终有限,于是与自己和解,与整个世界和解。
心平气和,安度晚年,反而有另一种精彩。
但是年轻时,谁肯认命?
关于潘多拉盒子里的希望,还有一个偏门些的解释:
当初关上盒子的,不是惊慌失措的潘多拉,而是对人类心存善意的雅典娜。智慧如她知道,希望才是所有伤害人类的事物中,最可怕的一种。
因为有希望,人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忍受现在,甚至主动地去经历磨难;因为有希望,人们永远不会安于现状,不会活在当下,不会满足——然而明天,永远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