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类型的孩子,让你进一步理解心理补偿!4 | 100
编辑 | 袁大妞Beryl
为什么有些孩子性格孤僻古怪?有些孩子“神经兮兮”的?今天,此文奖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世界。
一、心理补偿
人的挣扎、追求,或者寻找目标的活动,导致形成个人的人格;但其前提却是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的事实:这就是人的自卑意识或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内在的自卑感,它刺激想象力并诱发企图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以消除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导致自卑感的减弱。心理学把这视为一种心理补偿。
二、自卑感
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心理补偿机制为人们犯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自卑感或许能促进人们做出客观成就,但人们对自卑感也许只做出纯粹心理上的调节——这反而拉大了个人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又或者,自卑感的严重程度使人们不得不发展出一些心理特征以作心理的补偿——这些最终改变不了现状,但却满足了人的不可避免的心理需求。
三、三种类型的孩子 —— 具有补偿性的心理特征。
1. 生来就有衰弱或带有缺陷的身体器官
2. 从小受到严厉的管教,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慈爱
3. 从小被娇宠过甚
分析:这三种类型的孩子代表了三种基本的处境;考察这三类孩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较正常类型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生而残疾的,但令人吃惊的是,很多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某些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一般由衰弱的身体或带缺陷的器官所引发;从残疾儿童提供的极端例子可以细究这些心理特质的原型。至于另两类孩子——受到恶劣对待和饱受宠爱的两类,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其中一类,甚至两类都兼而有之。
解读:上述三种基本处境使孩子产生欠缺或自卑的感觉;同时,为回应这种欠缺感或自卑感,这些处境的孩子会形成一种超乎人力的雄心。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的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因此,两者纠缠不清。在病理学上,很难区分清楚到底是过度的自卑感在作祟,抑或是优越感的强烈追求在发挥作用;但后者害处更大。这两者有节奏地起伏并共同进退。过度的自卑感刺激起孩子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毒害孩子的心灵,使他永远不安于本分。这种不满情绪全无用处,它不会导致有益的活动,因为这种不满源自于大得不成比例的野心。这种野心藏头露尾地从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止上反映出来。孩子受到这种野心无休止的刺激,会变得过分敏感,时时提防着遭受他人的伤害和藐视。
这种人——个体心理学学刊记载的尽是这些人的个案——长大成人以后,才智能力仍然沉睡未醒,他们变成我们所说的“神经兮兮”的,或者性格怪癖的人。这种人,如果发展至极端,最终会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或者沦为罪犯,因为他们头脑里只有他们自己,而没有别人。他们是绝对的自我主义者,道德上和心理上都是如此。他们中的好些人,回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筑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仿佛那些就等同于现实——这样,他们终于成功地获得心理的安宁。他们在头脑中虚构出另一种现实,借此他们和客观现实达到和解。
内容选自《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