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天性》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得以应用,否则记得再多的知识,懂得再多的道理,也只是停留在脑海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与人谈起话来天南海北、博古通今,说起道理也是一套一套的。但是这些知识和道理只是说给别人听,自己做不到,也无法影响别人。像这样的人即使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太大意义,充其量能给自己的谈资拓宽知识面罢了。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学以致用的方法也不少,关键是能不能起到效果。我总结了几点与大家分享分享。
其一,温故知新。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只读一遍书,几乎记不住书中的内容。如果时间一长,甚至书名和作者都会忘记了。所以为了提高读书的效率,可以尝试做一个小习惯,那就是做笔记。可以用手机上的备忘录或者是其它的一些日记软件,把书上的精彩语句或者蕴含的哲理内容记录下来。利用一些碎片化的时间温故知新,比如去学校接孩子放学等待的时间、医院排队抓药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等等,就是自己潜意识里想用刷视频的冲动换成学习的动作。日积月累,反复温习,就能记住不少知识。就如同牛吃草一样,不断地反刍,才会更好地吸收消化,转化成自己的营养。
其二,读写结合。读书读得再多,光凭着脑子记,是有限的。有句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把所学所想,用文字写出来就不一样了,因为在写的过程需要对所学知识的架构进行整合分析,再加上自己的理解认知,这就相当于有一个轻微发酵的过程,效果显然会不一样。就像学习水彩画一样,颜料调配方法很重要,只记住比例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亲身实践了,细致观察颜色变化的微小细节,才能精准地把握效果。
其三,反思回顾。从读到写,对知识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入,但还不能感受其所蕴含的意义。那就要再加深一个层次,思考!对照着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或者是道理,静静地反思。可以是自己做过的事情,也可以是别人做过的事情,或者是相关联的演绎。这些事情做得对不对?如果是对的,还有没有继续完善的空间?如果是错的,为什么当时会那么做?今后要怎么进行改正?经常性地反思,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及时纠偏止损,或者是优化完善。就像秋天收割完的稻子,经过晾晒筛选,去掉那些杂质麸子,剩下的就是颗粒饱满的谷子了。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讲到,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最重要的是给大脑造成摩擦。在大脑里过的不止一遍就是摩擦,我们就是要想办法创造摩擦的条件。以上说的这几种方法,就是让知识与大脑有更多的停留时间和摩擦时间。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就非常贴切地阐述了学以致用的方法。通过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我们能够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知识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知行合一使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追求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