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时尚和美好边缘的文字,是潇洒更是温柔。
做读书分享视频最初的那段时间,有个朋友打趣地说,我发现你每个视频里穿的都是不一样的衣服。
虽然这个关注点有点偏,但会关注到细节的朋友都是心思缜密且可爱的人。
确实,对于我来说,饭可以不吃,但衣服不能不买。
记得自己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快要步入青春期的我,已经对穿衣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偏好。很多儿童服装已经开始遭到我的嫌弃,而对于那些漂亮的大人衣服,常常会心生欢喜。
曾经在老家巷子口一家女装店里瞥见一件大红色的七分阔腿裤,这惊鸿一瞥让我夜不能寐。
多少次脑补着自己穿上它的惊艳,我哀求母亲为我买下那件裤子,可母亲说那是大人的尺寸,不适合孩子穿,让我打消这个念头。
从此,这抹红成了我心头的朱砂痣,一直挥之不去。
我承认,自己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和懈怠过。对时尚不盲从,对服装的选择是既要能跟上潮流元素,更要适合自己。但绝不受限于年龄,愿意大胆尝试。
有一种刻板印象,是认为太注重外在的人,内在都比较匮乏。
我不敢苟同。因为我就是一个要求自己皮囊和灵魂同时在线的人。走进人群要展现美丽自信,独守一隅要补充精神食粮。
对美的追求,并不局限于追求外表光鲜亮丽,而应当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努力。
放眼望去,我们的身边如此美丽动人又内心丰盈的女性正越来越多。
比如,当我看完这本《心存旷野,手握玫瑰》的书,不知不觉间就被作者流于外表的审美品味和丰于内心的灵动文字,所深深打动了。
说实话,最开始我是被书名吸引而入了这本书。
正式开启之后,大致翻了一下,我以为这只是一本由公众号推文拼凑起来的碎片集合,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继续看下去,翻了几页也就搁置一旁了。
而作为原定9月书单里的必读书,在9月即将过去的时候,我认为还是要尊重自己当初的选择,于是重新拾起。
没曾想,再次翻阅却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通过作者一篇篇文章的传递和表达,我看到的是一个自信独立的女孩,站在30岁里程碑前回望自己的成长过往,而散发出来的炽烈又智慧的光芒。
作者刘筱是一个时尚生活方式的媒体人。尽管涉足于时尚领域,但她的文字却有着一定的深度和敏锐。
她行走四方、文风舒朗,擅长从生活细节的观察中提炼哲思。
关注美,更关注美背后的力量。
整本书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作者对自己成长、留学和工作后走过的不同地方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是她从女性视角输出的一些观点看法;
最后部分是她从26岁~30岁每年生日为自己写下的一篇文字的集合。
刘筱说,她想借由这本书传递的是,希望所有同时代的女孩都能始终保持自由生长的野性,一生不为美感到羞耻,且永远相信:
我们拥有的比美更广阔。
作为一个年长于她,和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我并不觉得她的文字离我相去甚远。相反,她对于生活、情感和审美的视角观点,引发了我不少的共鸣和思考。
-01-
关于审美
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似乎成了每一个年轻女性的青春焦虑症。
我之所以没有说是“每一个女性”,是因为过了30岁的女性,渐渐褪去了青春的保护膜,不管曾经是否满意自己的外貌,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并逐渐转移到了对年龄的焦虑上。
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总感觉似乎胖了点,黑了点,眼距大了,下巴宽了,腿太短了,腰太粗了……
曾经一度,年轻女孩以穿上儿童size的服装而傲娇,以A4纸宽度的腰身为荣,以能装下硬币或鸡蛋的锁骨窝为美。
女人的身体,习惯了“被看”“被注视”“被评判”,就是没有被理所当然地接受过。
每个时代总是有着隐藏的社会规训审判体系。而构建起这个体系的甚至包括女性自己。
那些对于身体的焦虑,与社会的审美标准、消费主义甚至他们口中所谓的“传统礼仪道德”捆绑在一起,很难说如何彻底消除。
但我们得先自我振作起来,先把自己看做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并拥有对自己的选择自由。
正视万物主创造的总体公平性,这个世界没有真正完美的人。而如果都按照大众审美标准去改造自己,每个人的独特之处也就不复存在。
刘筱说,女孩越歇斯底里地往大众审美靠拢,越容易吸引非常“大众”的,缺乏灵魂吸引力的伴侣。
不要和基因较劲,不要试图成为标准化,请保持自己的个性化。
自信来自于坚定的自我认知,对自我特质的坦然接受和珍爱。建立在自信之上的美化,例如健身、化妆、打扮,才会锦上添花,才会有的放矢。
美国时尚节目《天桥风云》的评委海蒂·克拉姆说:世界变无趣,就是从审美变单一开始的。
一个人,内心坚定,兀自盛开,才会神采飞扬、光芒四射。
-02-
关于生活
如果你只是粗略地翻一下这本书,再看一下作者的身份和职业,基本上你会得出这是一本略显“物质”的书。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我开头说的,认为太注重外在的人,内在都比较匮乏,这是一种偏见。
对物质生活保持一定的追求,并没什么不好,这是我们向往更好生活的动力。但要保持警惕的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而无视精神世界的平衡,人生就会变得空洞。
刘筱说,她的妈妈有一句让她终身受益的话:一个人得知道什么是好东西,才不会被花花世界迷了眼。
物质生活也好,精神世界也罢,从来不是此消彼长,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穿漂亮衣服的人也同样可以有漂亮的大脑。
我提倡的一个观点是,要享受人生,而不是享受物质。只有让自己的灵魂跟得上生活前进的步伐,才能享受美好人生。
如今,我们看到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被物化的价值观牵引着,维持着一种假精致的生活追求。
对品牌、对享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容易让人深陷欲望无法自拔。
真正的享受生活,不应该是靠物质的堆砌,而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即使面对困苦贫瘠,也有自得其乐,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心态和能力。
物质的美好应当建立在个人掌控力的范围之内,才是一种朴素而正确的消费观。
任何能让我们坦然面对,愉快接受的生活方式,才是没有负担的收获。
面对其他事也一样,掌控不了的人和物,
都不该心怀执念,不然会被晦涩的欲望困住的。
也没有什么是一定要拥有的,除了理智、明辨是非的大脑,
对美的感悟和欣赏力,以及好好生活的决心和定力。
-03-
关于爱情
我不止一次地写到过爱情。但总有人暧昧地揣度,你都是结了婚为人母的人了,对爱情还有什么好说呢?
难道已婚人士不配谈论爱情吗?
爱是一种能力,一个放弃爱能力的女人,会迅速衰老。爱情也是婚姻的肌底液,并不是老夫老妻就不需要爱情的滋润。
这几天刷屏的孟晚舟夫妇,就是一个励志的婚姻爱情故事。
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要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用来惊艳自己的人生。
而当我们走过青春,走向成熟之后,才发现就算好运碰到了这样的电光火石,公主王子从此也并非就真的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爱禁得住生命的考验,但禁得住时间的蹉跎吗?
你要承认,悲剧往往来源于爱情本身的不可持久性,同时又有对“持久爱情”的迷信。
想要延续爱情的持久性,必然不能在关系中消耗过多的拉扯。对另一半渴求过多,终究只能收获破碎的感情。
爱应该是一种平等关系,无论是在恋爱中,还是在婚姻中。
不失去自我,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和成长性,才能超脱纠缠和内耗,携手面对外界的风吹雨打。
唯有能够从自己身上得到足够乐趣的人,才能从爱里获得更多惊喜。
爱不是索取,也不该是贡献,而是分享,彼此平等的分享。
我加一句,彼此平等的分享,才能彼此并肩地分担。
-04-
关于年龄
前面说到,外貌焦虑是年轻女孩的课题,而对于年龄的焦虑,却也在日益变得年轻化。
曾经网上有个段子,一个95后的女孩子对着一个90后的女孩喊,你这个老女人。
关于这个话题,作者刘筱说了一句超出她自身年龄的真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气韵比五官更重要,姿态比身材更需要。
尽管,30岁对于很多人来说,无论是年龄还是事业方面,都是一道坎,一道象征着迈向成熟和成事的坎。
但其实,只有真正站在这条线上的时候,你才惊觉,30岁,也没什么好怕的。
从女性的角度来说,我认为30+才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告别了青春稚嫩,却多了一份成熟气质,不再蹦蹦跶跶,遇事多了一丝沉稳和内敛。
因此,30不可怕,40,50,甚至是60也有着各自年龄段岁月赋予我们的美感,只要自己不放弃对美好和进步的追求。
年龄从来不是美的障碍,反而可以成为一种正向叠加和沉淀。
美不应该是单一平面的,它是行走世界时所有感受的综合体,是精神世界的映照。
作者在书中总结了那些老去时也美丽着的女人共同点:
清澈见底的眼神、未被世故打败的天真、依然有对爱的向往以及生机勃勃的精神气,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思考自我而非在意外界的声音。
内心保有澄澈的孩子气的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就能永远保持活力和朝气。
有随它去的心态又有克制自我的能力,才是与世界长久相处的良方。
我希望自己在白发苍苍的时候,还能擦上红色的唇膏,露出阳光灿烂的笑容。
写在最后
读刘筱的书,能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释然,也能感知她的温柔和坚定。正如这本书的名字——心存旷野,手握玫瑰——即是潇洒,也有温柔。
我想用她的一段话来做今天文章的结尾:
温柔是最高级别的强大。
于人温柔,是对世界极大的包容与耐性;
于己温柔,是无愧于心的笃定;
于物温柔,是心中清如明镜,懂得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