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质求量,非学问之道

文/雕琢人生
加入文渊初探以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始终保持着效力,就像热恋中的小情侣,又如发现新大陆的孩子,对文学和读书兴致空前高涨,纵如备战高考之紧迫弗如。每每引得同事朋友侧目,眼神却不见得是鼓励或者佩服,倒颇有几分如见异类的戏谑之感。所幸徜徉书海,无暇他顾,自娱自乐,摇头晃脑,颇有几分潇洒,又多几分学究。
学习的模式,从开始的先生布置作业,有目的的阅读,完成相应任务,虽有点疲于应付,但至少不会茫然。恰逢暑假,同学们各有生活,或许出于现实所迫,又抑或是先生有意为之,突然让大家放假,查缺补漏,再无作业。如同上惯了发条的钟表突然没有了动力,又如大海中的船只丢了锚,虽然因为急于赶路,知识的地基千疮百孔,然而却如无头苍蝇一般,突然没了方向,东一榔头西一榔头,不得而法,看似忙忙碌碌,却总感觉找不到重点,无处着力。总没有有作业时的有的放矢与目标明确。
两周下来,虽然先生每日答疑,或多或少也能穿插一些方向,勾勒一下未来的蓝图,但总感觉虚无缥缈,同学们之间也悟性不一,着重不同,您看诗经,他看史记,我看唐宋八大家,这个情形真的如同放羊,虽然也不乏互相交流,但总感觉抓不到那根影影绰绰的主线。
最让人纠结的是,经过上一周的总结,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看了不少内容,并有了各自很独到的见解,也写了很多有内容有深度的文章,明显感觉大家水平一日千里,至少与刚入渊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别人的进步无形中刺激到了内心小小的虚荣,同在渊中,放大家都大步流星,突然觉得自己有点落后了,于是激发一下小宇宙,点燃了斗志,也是一种正向促进,原本是好事一桩。
然而,问题却来了,本周我的方向依旧如上周一样,阅读《经史百家杂钞》,唐宋八大家散文,一周下来,也阅读了不在少数,然而通过每天在群里的交流发现,好像大家在深度上已经可以开堂授课,而自己却都停留在一种类似感觉的虚无缥缈里,没有形成一种文字性的或者是纸面上的心得。
究其原因,一个是贪图量上的叠加,反而不求甚解,缺乏对每篇文章或者每个作者深度的探索和思考,说白了就是没有深入的思考,深入的去剖析文章的框架结构,行文技巧,表达方式,而只是读几遍,解决掉生词,了解了大体所述,类似于之前看小说只看故事情节,从不深究写作技巧一样。
加上先生偶尔也针对一些文章就行深度的梳理,听完之后茅塞顿开,之前还咨询如何能做到对一篇文章的分析如此透彻和到位?其实三个月下来,不难发现,先生胸中有丘壑,由点及面,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就连一些文章的段落都是出口成诵,对于一些作者的前世今生历史背景娓娓道来,条理清楚,或许这是其中之最吧。其次,个人反思,入渊之后,养成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单纯是学习知识,认识经典,例如,之前看书,遇到生僻字或者一些不理解的句子,宁可去问先生问他人,也不会用便利至极的手机去查询,而最近一段时间,经常的搜索一下相关信息,扩展阅读,收获颇丰。这种习惯的改变,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进步。再者,虽然没有一些比较直观的经验提取,但现在看文章的重心有很大程度往行文上靠,而不单纯的局限于认字或者粗略了解意思,虽然思考总结还不够深入,不够细致,但也已经在路上,只是看到大家皆有所成,危机感爆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人行走,很少能发现方向的错误,极可能走在自己的天地里,意淫着未来的美好,殊不知早已南辕北辙,或者被表象麻痹了自己。与众人行,前有老师,周围有同学,就像羊群一样,总不至于偏离了方向,还可以抱团取暖,抵御心中懒惰。
量变引起质变,此话不假,但是没头没脑,漫无目的的无效叠加,即便不至于南辕北辙,到底能有多大用处呢?浅尝辄止,即便圈地万里,又能有几眼学问之泉?打好基础,学会方法,稳扎稳打,就像婴儿学步一样,先把每篇文章都摸透了,再一步一步在数量上积累,这样的话才能越走越快,稳健踏实。
学问之道,无量不足以通达,然无质之前提,事倍功半,甚至学无所成,岂不悲哉?慎之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