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有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聪明的人不发号施令,发号施令的人并不聪明。
人长了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这就是上天在让人多倾听,少开口。
多说话很容易,少说话却很难。
然而,多说话并不会让人显得如何聪明,少说话,却能看出一个人的智慧、品格与分寸。
1
少动口,勤动手
说,不如做。
说一万句,不如做好一件事。
朱子有云: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行动的力量胜过一切语言。能用行来说明的话,无需说出口。
有这样一位活了一百零六岁的传奇母亲,她叫王淑贞,生于光绪二十三年,病逝于二零零三年春日。她一生独力养育十三个孩子,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了精英、大家。
她在养育孩子时,秉承十五字家训: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当丈夫所在的船只失事,家庭一夜之间陷入困境,她没有哭喊抱怨,而是默默扛起家庭的重担,在外做活谋求生计,在家细心养育孩子。
搬家台湾时,二儿子李昌铎的鱼池里,有工人不幸掉下溺死。有人说这是那人自己不小心,该自己担责,王淑贞却坚持哪怕变卖鱼塘,也要为工人负责。
她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保持良知。她说得少,做得多,立以身教,做一件事,胜过三令五申,更胜过千言万语。
果然,受母亲行动感染的孩子们,都成为了能力与品德皆优的英才。
《周易》说,君子以果行育德。
比起语言辞藻的修炼,果断的行动更为重要。唯有行动,才能培育出高尚的道德。
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不仅能使自己生活地更为积极,还能潜移默化,为周围的人带来好的示范。
就像王淑贞之于她的孩子们,少说多做,自己的品格心境,能够得到锻炼;周围的人与事,也都会慢慢变好。
2
言招祸,要收敛
话语是锋利的刀剑,在生活之中要切记,不当的言语可能会对人际关系,造成预料之外的恶劣影响。
言多则必失,有时候,说话者仅仅只是无心之语,却会使他人感到不适,甚至失去颜面,更有甚者,竟然酿成大祸。
三国时,曹操手下的名士杨修,就是一个因为没能做到慎言,付出了惨痛代价的例子。
他在曹操面前,时常卖弄才学,多说一些展露聪明的话,惹得曹操不快。日积月累,使得上司对他心有怨气。
后来,曹操在汉中迎战刘备时,对峙日久,进退两难,他对着随军厨子端来的鸡汤,指着碗中的鸡肋叹气:“鸡肋,鸡肋!”
前来询问军令的夏侯淳问同僚们,丞相此为何意?
杨修回答道:“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退,退恐人笑,在此无益?”要夏侯淳指示撤退。
曹操听后勃然大怒,干脆以扰乱军心治了杨修的罪,将他杀死。
一代名士,竟因口舌之快惨遭杀身之祸,实在是可悲可叹。
这就是所谓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可见,掌握说话的分寸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的一门功课。
正如曾国藩给曾国荃的家信里写的: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两端:曰长傲,曰多言。
在言辞上保持低调,注意自己出口的话,是做人的重要品质。
控制住了自己的言辞,也就能将自己与人相处的隐患消灭了大半。
逞一时口舌之快,会在不知不觉中招来祸患;端正自己的言行,谨记与人为善,才会福至祸离。
3
不耍滑,讲真诚
《弟子规》有云: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说话的艺术,贵精不贵多。
比起满口花言巧语,朴素真诚的话更为动人。
用尽华丽辞藻的矫饰之词,比不过简单但切实的关心。
长篇大论的阿谀奉承,比不上一句切中时弊的稳健提议。
魏征因为坚持对唐太宗李世民说实话,给予诚恳的建议,所以他比那些只会讲大量套话的大臣更得重用。
在他去世之后,李世民仍旧思念他的真诚与忠实,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以真诚之心待人,言之有物,他人也会明白你的苦心,感激你的贡献。
曾有个故事,说一位卖药富商家财万贯,育有三子,三人都想要成为最大份财产的继承者。
富商年迈时,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决定将家产的一半都给总店的老伙计,三个孩子只得另一半中的一份而已。
问起原因,他说,这是因为三个孩子只会在他面前甜言蜜语,却对家族产业缺乏关心。
把他这个父亲,也只是看作移动的财富。
而老伙计不曾说过许多漂亮话,只是默默工作,给出合理的建议。
若不是这个老伙计尽力操持,他也不会如此富有。这份家业,有他的一半。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公道,从来自在人心。
以虚浮态度对人,只能得到敷衍的回应。以诚待人,不说套话,才能换得他人的真心。
比起圆滑世故者,真诚可靠的人,自然而然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保持真诚的态度生活,同等能量的人自然会被你吸引,聚集到在你身边,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4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有修养和能力的人,都是少说话,勤做事的。
以踏实做事代替夸夸其谈;以坦诚真心代替花言巧语。
如此,人的品格将提升,气度将内化,最终,便能收获历经风雨而不倒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