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爱
绝大部分家长都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谁都想上好的学校!”
今天有幸去监考,刚好是自己的高中提前测试全省各市县的优秀初中毕业生。教育资源不对等,很多孩子都想考到最好的学校,同时每个学校也很乐意接收好的生源。这是一种教育规则。
本意不是来探讨教育资源,而是探讨家长与孩子的求学路。早上七点多,校门外就挤满了学生和家长;临近下考点,可以透过窗户看到门口栅栏外一个个家长似是伸长了脖子往教室张望;清点试卷时,看到信息栏里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近的地方车程至少一个小时最远地方可能得坐火车吧。监考完搭地铁返回时,刚好在扶梯处碰到考生和家长,一个个透着兴奋载着希望的样子,哪怕是陌生人都还是会想要祝福有个好成绩。
刚刚好,我也有相似的求学经历。
家在农村,小学在农村读的,不知道妈妈在哪里听到的机会,自己去申请填表然后拉着我赶到县城去参加最好初中的入学考试。当时车不方便快迟到了,妈妈就和客车司机叔叔说能不能帮个忙稍微快点,结果司机叔叔就加速把我们送到城里还贴心的帮忙叫了一辆的士。在此,谢谢司机叔叔,好心人。最后赶上了考试的末班车,小笔试加面试附上上获奖经历。我记得“戛然而止”的“戛”注音好像写错了,但最终还是顺利入学。12岁,离家100多里,寄宿求学。
妈妈在我的教育里占重要地位。回想到小学时,无论是作文竞赛还是演讲比赛,都是妈妈陪我到县城参加的,当年的考场墙壁上还印着八荣八耻,不知道当时我在考场的时候妈妈在干嘛呢?去县城的路上,我第一次看到路边的玉兰树,和妈妈讨论那是不是就叫“行道树”。去县城的路上,妈妈在一直给我指路,让我记住路边的标志性建筑,她说“这样你一个人走也认得路”。长大后,我才发现我妈是路痴,而我方向感是走一边就记路的那种,也许是我妈未雨绸缪了。后来,在县城初中的两年半,每次开学和放寒暑假都是我妈送和接,大包小包也不知道她那时候哪里那么多力量。
噢,为什么初中两年半?因为高瞻远瞩的妈妈,把目光又放到了省会城市。初三的寒假,妈妈竟然也接收到消息,市里名校也就是我后面就读高中的附属中学有招生考试。2010年的3月,我也参加了一场类似于今天的考试,但我是先考中学当跳板而今天的孩子们是直接做申高中的准备。看着孩子们奋笔疾书答卷子,仿佛也看到了当年小小的自己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甚至有点被动地参加考试。不过,当时等在外面的人,换成了我的哥哥,那年他大四在省城念书。我也很好奇当时我在考试哥哥在干嘛呢?考完试,我觉得化学物理很简单,然后当晚就收到了学校的入学电话。
我和哥哥当晚借住在表姑家中,学校电话打给妈妈,妈妈打给哥哥,确实不失为一个好消息。然而,我当时对于陌生是有点抵触的,我对哥哥说“这学校肯定是骗钱的,只要考试的人都打了电话”,哥哥说学校让我们明天去交钱那就先去看看。第二天到了学校,看到咨询办公室门外贴了一张A4纸的入选名单,我的名字排倒数第二,分在最后一个班——88班。看到这个我又打退堂鼓,我跟哥哥说“这最后一个班肯定最差,也许还不如我在原来的学校读最好的班”,我哥说他先问问里面的老师。我哥问老师88班怎么样,我清楚地记得老师的回复:“88班你们还不去呀,这是我们最好的班嘞!”。就这样,交了一大笔学费,初三下学期转学了,告别了熟悉的老师同学,进入全新的学校和生活。三月到六月中考,糊糊涂涂但某些场面又清清楚楚地度过了,不得不说我的适应能力很强,但也不知道我妈和我哥中途来看我的那一次为什么我抱着他们在老师办公室大哭一场。也许,这中间的故事又可以慢慢回忆出很多很多珍贵的文字。
初三下学期就是哥哥成为常客了,大到送生活费,小到送痔疮膏和读卡器。当时我和哥哥的学校,一个在最南边,一个在西边,交通还没有地铁,该是把他累得够呛吧。而妈妈,每日通话,在另一头关怀鼓励。幸而,最终中考成绩全A进入了我的高中,一切圆满。
如果没有妈妈,也许我就不会初高中入学一直这么顺利了。前面的入学是被动的,高中就变成自己的主宰了。虽然高中在普通班,但名校的氛围和文化,让我收益一生。如果说前面的求学经历,还带着一丝丝“小小学霸”的气息,后面的求学就是很普通了。高中三年,高考,考一个还可以的大学,刚刚结束的考研,这一路下来,不是最耀眼的那个,但也不差。最重要的是,从16岁开始,路就开始由自己决定了。而爸爸妈妈哥哥,成为了最坚定的后盾和支持。这些都是后话了,以后有机会再记录。
回到教育与爱,我只是今天回想起10年前和7年前那不常规的求学路,非常感激妈妈和家人这一路来对我教育的重视。我想说亲情伟大,我也想说教育魅力无穷。
不辜负家人的付出,不辜负曾经也努力的自己,后面自己的人生路也要一步步高瞻远瞩的走好,才能回报与前进。
说到这,希望,小我,考研成功;相信,教育与爱,亘古不息。
——2017.1.14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