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迟来的告别
—— C&B电影季《天堂电影院》备忘


这一堂《天堂电影院》的电影解析,我们常青藤小组经历了三次组内面对面的讨论和太多次的随机微信小群讨论。在与小伙伴们一起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对电影本身的解读,还有就是大家的相互帮助与扶持。在队友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的开放、自信、满满的善意和有力的支撑与支持。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这样的平台,遇到这么一群优秀、有活力的小伙伴!
《天堂电影院》我们的排兵布阵是:排在第一的是周欣,她负责故事的讲述;排在第二的是我(郑丽娟)负责客体关系视角的人物分析;排在第三的是小一花,她负责电影叙事解读包括:画面、音效、叙事手法、隐喻等等;阿鹏负责电影时代背景、导演以及哲学方向的拓展。层层递进,由内像外不断的扩展和延伸。
周欣讲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讲述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不多的图片和视频,勾勒出电影的主要故事,这无意是需要讲者作为一个主体去进行一次建构的。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听到故事本身, 其实也在耳濡目染中接近了周欣这个人,她是怎么体验这部电影的。20多岁看这部电影与现在看这部电影,有什么不一样的体会和发现?从艾费多在送别多多时候的决绝与坚定,反观自己的父亲在这个点上不一样的处理。很多细节和精微的点,带给了我们一个立体、丰富、满含情感的故事。
在我的人物分析环节,我分享的主体是《一场迟来的告别》这个主体源自于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告别与成长主题。这部电影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也就是成年多多眼里的哀伤,和他出走30年后回到家乡,仿佛一切没有变、自己又回到了30年前的感受。一场没有告别的离开,注定他需要再回来面见并告别。这一场分析,我主要抓住的是主角多多这个人的分析,以及他的重要客体:艾费多、母亲、初恋、电影四条线进行分析。其中艾费多作为多多的点灯人和推动他走出小镇,从一个电影院的放映员成长为一位知名的大导演的关键人物。他的人物分析,以及在这组关系中以多多的视角和艾费多的视角来看他们之于彼此的影响力。在解析艾费多的过程中T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和维度。在艾费多决绝的推动多多走出小镇这个点上?究竟是艾费多想要突破自己命运绝地反击与补偿,还是艾费多其实是看到了多多身上对于情感的很深依恋,以及他身上的才华所以才那么决绝的推动?这又回到了共情的问题。你在什么样的维度上共情到艾费多?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绝对的对错,有的是不同的维度和视角。也许两种都有,两种可能势均力敌,或者是其中的一种站更大的比重。对于这个阶段的我来说,看到它是第一步。在理论的解析方面,我做的功课确实还远远不够,所以客体关系理论带入的精细度和硬伤在所难免。这也是我需要去反思和总结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但这次上台分析,反而让我体验到了,作为讲者和听者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收获!无疑作为讲者的收获远远大于听者。
小一花对于电影叙事的解读,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展开:
1、 电影的叙事手法;
从画面切换、拍摄角度、镜头推移与固定机位、人物与景物的融合等多个视角来解析电影的叙事手法。非常的精细,眼光独到。
2、 影视画面解构;
结合电影视频从电影画面的色彩与影调、剪辑手法和镜头手法来展开分析。
3、 影视的声音解构;
从电影对白、电影配乐、环境音音效或音响。在这个点上,小一花带着大家去听电影中两手主旋律在不同场景的运用。从使用乐器的数量到风格,小号的略带伤感到长笛的明亮、再到管弦乐加入后的厚重和恢弘。对应到电影中场景和叙事的解读,可以说是非常的精彩到位。
4、电影符号化和隐喻解释。
(1)疯子
(2)多多母亲手里的毛线
(3)禁播的亲吻与性的镜头
(4)狮子头
(5)电影院中的人生百态
在这个点上一花搜集了相关的镜头和很多的论文,并从其中截取了自己认可的视角和解读,给大家进行了分享。可以说有着丰富的延展性和可玩味的东西。
阿鹏分享的主题是:《电影院:一种拉康式的阅读》分享沿着三条线进行解读:
一、 导演/回家三部曲/力比多之困和根基感
1、 力比多之困—超越与突围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超越欲望
《天堂电影院》——超越爱情与故土
《海上钢琴师》——超越人生
从导演的电影三部曲中,去体会困顿与超越之维。没有太多的语言,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视角。
2、 西西里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根基
l 艺术发展和艺术审美上的民族文化向度问题, 即如何在植根于民族文化根基和传承的基础上建构民族审美的新视野
l 历史过程中民间艺术创作所积淀的自发审美意识
l 艺术的生命源泉
l 民族文化身份
l 民族生命共同体
l 所谓“根基” 就是一个民族独特完整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和本真生命价值。
二、 电影院:一种拉康式的阅读/躯体/筑梦空间/黑暗/荧幕/观众/认同
“电影院作为一个观影系统,黑暗、放映机、光柱、银幕、观众等构成了基本的结构性要素,对这些要素的语言学意义进行功能分析,将有助于厘定观影主体与机器、观影制度和影像文本之间的复杂运作,并显示观影过程中主体各认同层次间的相互作用。”
1、 电影院的躯体
(1) 通过电影院达成的影片与观众的合谋。
(2) 视觉建制原型: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3) 导演——幻影的生产者,他提供了一个激发欲望,引导视觉认同的光柱。
在这里让我很深的想到了,小一花在讲解影片开始的固定机位的使用时的一个感受,关于导演和拍摄效果对于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以及思维方向的导引。
(4) 观众作为“囚徒”进入电影院,既是外更大外部现实的逃离,同是也完成了一场力比多的投注与欲望的达成。
2、 电影院——筑梦空间
这个点,与我对电影院的主观感受很契合。
罗兰•巴特曾经在他的随笔《走出电影院》里有过关于观影状态的描述:“随着一种真实的换喻,放映厅中的黑暗因‘昏冥之梦’,黑暗是造梦与做梦的前提条件,黑暗让人沉潜下来,遗忘了个体存在,也模糊了共享银幕的他人。欲望被黑暗一触即发,封闭的空间隔绝着现实的嘈杂和烦闷,释放和宣泄着情感,与人们躺在“电影茧室”的软椅上超越了尘世嚣嚣和碌碌无为,编织着现实中遥不可及的梦想。”
3、 黑暗:影院空间的淡出与荧幕空间的淡入。黑暗、欲望、诱惑、欲望的过度享用、私密性窥视的合法外衣……
4、 荧幕——镜子
l 荧幕:醒目的在场(放映机的隐身和观众对其的遗忘)
l 从纯粹的所指到能指和实际的表意过程:银幕不仅是构成造型的“景框”和展现现实的“窗户”,更是帮助观众建立认同的“镜子”,银幕上的影像不仅是已然在此的所指,而是呈现表意过程的能指,是观影者需要去认同的对象。
l “镜子”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个体在其中想象性地建构自我形象及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的界面的隐喻,这个界面可以是个体自身的镜像,也可以是他人影像或物恋性的对象。
l 拉康说,镜像阶段是一个神话、一出戏剧,在那里,通过自我与镜像之间循环往复的相互建构,通过个体对作为他者的理想形象的认同或误认,个体在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同时,也把自身送到了一个异化的位置。
l “我”在银幕上看到的不是自己的镜像,而是独立于“我”的他者———对象,但从观影者的认同机制上说,银幕就是一面镜子,且是一面奇特的镜子,因为银幕的镜子隐喻不是指观众在银幕或银幕的影像前对自我及对象的纯粹知觉,而是指观众对作为“想象的能指”的影像的认同,银幕空间是一个如同镜子一样的想象的空间,观众的认同就在这里发生。
l 在拉康那里,镜子首先具有一种映现功能,而这个映现功能根本上是自我构型的功能。
l “我”在银幕上看到的不是自己的镜像,而是独立于“我”的他者———对象,但从观影者的认同机制上说,银幕就是一面镜子,且是一面奇特的镜子,因为银幕的镜子隐喻不是指观众在银幕或银幕的影像前对自我及对象的纯粹知觉,而是指观众对作为“想象的能指”的影像的认同,银幕空间是一个如同镜子一样的想象的空间,观众的认同就在这里发生。
l 在拉康那里,镜子首先具有一种映现功能,而这个映现功能根本上是自我构型的功能。
5、 观众
电影观众是一个“特别”的社会学集合体,也是一个“特别”的人类学标本,还是一个“特别”的心理学族群,有时他们甚至是一个“特别”的政治学与文化地理学共同体。
匿名状态和集体性是他们完成心理退行的保证
解除身份的盔甲和逃离共同体的规制
在现代都市的电影院里,观众是脱除了在外部的社会空间中不得不披挂的各种身份的匿名者,是无身份的都市精灵,他们到这里来尽情享用自己的欲望,享用由观影情境和影像氛围所激发的无意识症状。
幽暗的洞穴中,观影的个体完全被影像所捕获,他沉迷于欲望的泛滥,同时又在那想象的能指中拼命地为欲望的投注寻找锚定之地,为自我寻找注册的机会。
三、 客体资源的维度/公共空间/告别
1、 电影带宽,客体资源的维度
2、电影院的公共空间
3、 被锚定/锁定的人
* 自恋(原始/夸大性)-他恋(灌注/反应性客体)-自恋(现实感/稳定)
* 锁定的路径:创伤-内化-结构化-形成关闭性
* 告别的路径:面见(自我坦诚/追溯/回忆/传记性的自我观察)-澄清(对峙)-(哀悼/哀伤)接纳-告别-重新获得开放性
* 每种告别都是一种转化
阿鹏分享的内容,在电影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的延展。很多的点,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只能在这里留一笔。留着在接下来的电影季中慢慢的体会和嚼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