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我们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木苏子

       岁月的齿轮让我们褪去了孩子的幼稚,将自己打磨得愈发成熟、干练,在收获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人生诸多宝贵的东西,而这些是孩子均有的特质。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呢?

       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此次休假归家,发现儿子的一个重要成长标志——提问。刚满2周岁的他,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目之所及、手之所触的事物,均成为他探索、研究的对象。“姥姥,这是什么?”“鸭子”。“那是什么?”“蚂蚁。”“嗯?蚂蚁,爬爬。”“对,蚂蚁会爬,是一种昆虫,也会咬人。”“咬,咬,哎呦,痛痛。”每天,祖孙都在上演《十万个为什么》生活情景剧,两岁的孩子问不出什么人生大问题,不过是些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事物,有些问题我们听了甚至会忍俊不禁。而这些在我们看来异常普通的东西,在不经世事的孩子眼里,都是新鲜玩意儿,他通过提问来获得对某种事物的认知,一遍两遍还记不住,同一个问题可能会反复的询问,并且乐此不疲。在他看来,万物都是有趣的,每天都是新的。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发问者,而伴随着成长的脚步,我们逐渐丧失了将周边熟悉环境“陌生化”的能力。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不再吸引我们的眼球了,没有几个人会去琢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我们失去了年少时从观察大半天蚂蚁中得到的快乐,也缺失了提问的兴趣。我们不得不为自己敲响警钟,重拾“好问”的兴致。工作中,我们需要摒弃“拿来主义”,遇事不能只顾埋头干,做之前理理思路,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提一些简单而有趣的问题,既可以使自己保持谦虚,拓展人脉圈,也能通过刨根问底的精神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允许自己为人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却不是所有人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人们常说孩子最为天真无邪,可爱之处或许便是他们允许自己的情绪流动。他们没有太多的顾虑,开心就笑,难过就哭,生气就板脸嘟嘴不说话,真情流露,不需要别人去猜测,因而也及时得到他人的回应,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一点,应该是非常值得成年人学习的。

       不知为何,长大的我们纷纷给自己贴上了“隐藏负面情绪”的标签。日常工作生活中,为了不使家里人担忧,不影响周边的同事,我们秉持“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每日笑脸迎人。当然,营造积极阳光向上的工作氛围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该也要允许自己为人,适当的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生气了,可以对着辽阔的天空抑或是浩瀚的大海大吼一番;难过了,想哭就大哭一场,男生更无需顾虑掉眼泪丢面子,歌词都唱道:“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只有及时有效的排解负面情绪,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工作,更开心地生活。

       适当寻求与提供帮助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咿呀学语阶段孩子的词汇量虽然贫乏,但他们总能够通过言语、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传达自己的需求,向外界需求帮助,并且往往能够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因而,在我们的眼里,孩子的生活最为简单,却也无忧无虑。

       自打母亲发现儿子的强烈的“探索欲”和“破坏能力”后,为保障其身体安全,多种“作案”工具都被没收了。尽管没有凳子、空奶瓶罐、水桶等做垫脚石,他依旧有办法拿到桌面令其垂涎欲滴的零食或者水果。难以说出自己想要什么物品,就拉着母亲直喊:“走走走”,然后,指着想要的东西说“这个”。如果母亲拿的不是他想要的,便摇头喊不要,拿对了便冲着母亲憨笑,兴奋时更是手舞足蹈。这简单的一幕幕触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应学会向外借力,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及时反馈、寻求帮助,既能让上级领导知晓自己的工作进度,又能得到指导与帮助,少做无用功,助力自身更好更快成长。

       儿子不仅善于寻求帮助,也乐于助人,真的是很有一套。遇见姥姥腿抽筋疼的无法行走时,他会蹲在她跟前,用自己胖乎乎的小手抚摸母亲的小腿,好像这样就真的能够减轻她的痛楚一般;去其他小朋友家玩,遇上朋友被家长教训而难过落泪时,他便摇身一变“戏精”,憋着嘴、眯着眼睛“咿呀”哭喊。实际上,他一滴眼泪也没有流出来。他的“假哭”逗乐了在座的大人,缓解了大人愤怒的情绪,帮助朋友逃脱二次挨批,也让自己的朋友觉得这个哥们特别讲“义气”,增进了与同伴的友谊,真可谓是“一石三鸟”。

       不过是小孩子日常玩乐互动,却蕴藏着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工作和生活需要我们培养同理心。当别人在气头上时,不要试图去做解释说明,这时候说得越多,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引爆二次“舌战”。作为局外人,我们可以尝试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通过讲笑话、社会热点、八卦等缓解紧张氛围,使当事人有一定的时间平复情绪,或许经过一定的时间,他们自己便化干戈为玉帛了。当自己的朋友情绪低落时,不要过分的好奇他为何伤心难过,这有时候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让他觉得在朋友面前丢脸了。这时,我们不妨选择沉默,给我们的朋友一个肩膀依靠,或者是给他一个拥抱,亦或是陪同他一起伤心。人人都希望被理解,当你陪同他难过时,他心里多少会舒服点,觉得总算有人能够切身体会。

       在犯错中成长

       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确是这样,儿子展现出来的便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才会坐立时,便在床上挪动自己的小身躯,到了床沿也不懂得“刹车”,来不及制止,“咚”地掉落下去,额头肿得跟鸡蛋似的,疼的哇哇哭喊,但往后就不会蠢蠢地“一往无前”了。刚学走路时,步子尚未稳,便想一边走一边推着玩具购物车,结果自然在意料之中,摔跟头、撞鼻子,而后他就知道自己还没有这个能耐,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借助购物车去平衡自己的身体,走得更稳、更远。能跑会跳时,各种调皮捣乱,玩倒茶水、爬凳子、拆玩具车等,甚至敢徒手去捏点燃的蚊香,手指头烫出好几个泡,而后遇见点燃的蚊香便绕道走。年龄尚小,即便我们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也是一知半解,于是,他自己尝试、实践,碰壁了、受伤了,便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

       小孩子的成长要经历一个试错、犯错、认知、纠偏的过程,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这个路径都是适用的。只是越长大,我们反而变得畏手畏脚,顾虑得太多,尚未行动便先担忧失败了要怎么办?实际上,我们不需要想这么多,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徒增各种烦脑。我们要做的便是简单粗暴的六个字:不要怂,就是干。而且越年轻,一个人的试错成本其实是越低的。所以,年轻人,大胆尝试,放手去干吧!年轻时所经历的挫折挫败,都将是我们值得收藏的经历和经验。

        凡事不必等到准备好再去尝试

       成年人需要向孩子学习的另外一项能力——行动力。正如Quora上网友所说的那样,尽管孩子在认知、心理上甚至生理上都没有为适应这个世界做好十足的准备,但孩子往往是首先跳入未知水域的冲锋者。他们不会去担忧“必须满足的先决条件”,通常是满口答应或者敷衍,然后立足开始做某件事,并且在前进的过程中解决掉问题。

       而成年人往往注重于先制定计划,事先预测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更有完美主义者,对于自己的计划一审再审,觉得没有什么纰漏了,才开始实施,有时候就这样错失了良机。当然,不是否定计划的必要性,只是提醒我们不必事事做好100%准备才付诸实施,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写入历史的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们总说父母是孩子的家庭教师,其实,孩子亦可以是父母学习的榜样。生活迫使我们成长,但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不必一路步履匆匆,有时候可以放慢节奏,用心观察孩子,或许我们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文/苏萍萍)

本文为木木苏子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