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小知识5

2018-04-19  本文已影响28人  AppleTTT

HTTPS 返回 999

今天在测试HTTPS的时候,发现请求突然出现返回错误码999(已取消)这个错误,很奇怪,搞了半天,之前其实也碰到过,但是没有记录,忘记怎么搞的了,现记录如下(网络上那些常见的错误分析我就不写了):

1、检查手机是否有连代理,如果有连,先关掉代理再试(另外有必要看下自己连的是内网还是外网);
2、后台证书用对了没有,我就碰到了后台更新包的时候,证书用错了;
3、手机是否有问题,这个奇葩的问题被我碰到了,就是只有一台手机,就是不能进行HTTPS请求,奇怪的很,用别的手机 build 都可以,就那一台不行,后来还原设置之后就可以了;

如果都是使用自建的证书,也可以在本地没有证书的情况下使用 AF 去做 HTTPS 请求,不过要修改下 AF 的源文件步骤如下:
1、使用默认的policy:

NSString *cerPath = [[NSBundle mainBundle] pathForResource:@"192.168.11.56" ofType:@"cer"];//证书的路径
    if (cerPath.length > 0) {
        NSData *certData = [NSData dataWithContentsOfFile:cerPath];
        AFSecurityPolicy *securityPolicy = [AFSecurityPolicy policyWithPinningMode:AFSSLPinningModeCertificate];
        securityPolicy.allowInvalidCertificates = YES;
        securityPolicy.validatesDomainName = NO;
        if (certData) {
            securityPolicy.pinnedCertificates = [NSSet setWithObject:certData];
        }
        return securityPolicy;
    }else{
        AFSecurityPolicy *securityPolicy = [AFSecurityPolicy defaultPolicy];
        securityPolicy.allowInvalidCertificates = YES;
        securityPolicy.validatesDomainName = NO;
        return securityPolicy;
    }

2、注释掉 AFSecurityPolicy.m 文件里面 - (BOOL)evaluateServerTrust:(SecTrustRef)serverTrust forDomain:(NSString *)domain 方法里面的这些部分:

// if (domain && self.allowInvalidCertificates && self.validatesDomainName && (self.SSLPinningMode == AFSSLPinningModeNone || [self.pinnedCertificates count] == 0)) {
//        // https://developer.apple.com/library/mac/documentation/NetworkingInternet/Conceptual/NetworkingTopics/Articles/OverridingSSLChainValidationCorrectly.html
//        //  According to the docs, you should only trust your provided certs for evaluation.
//        //  Pinned certificates are added to the trust. Without pinned certificates,
//        //  there is nothing to evaluate against.
//        //
//        //  From Apple Docs:
//        //          "Do not implicitly trust self-signed certificates as anchors (kSecTrustOptionImplicitAnchors).
//        //           Instead, add your own (self-signed) CA certificate to the list of trusted anchors."
//        NSLog(@"In order to validate a domain name for self signed certificates, you MUST use pinning.");
//        return NO;
//    }

Base64 转码为 nil

在一个项目中,使用苹果自带的还有 GTMBase64 进行转码后台返回的数据,结果都转码为 nil,后来发现是因为转码后的数据太短,后台使用的是 "." 来填充的,所以后台返回的最后一个字符都是 ".",而 GTMBase64默认使用的是 "=",所以得出的是 nil ,将 "=" 改为 "." 后可正常转码;估计苹果爸爸给的API也是默认用的 "=" ,这个问题搞了很久,真的是很蛋疼~~~

WKWebView显示空白,不返回数据

代理方法不走,很奇怪,后来发现是没有支持 HTTP 协议,在 info.plist 文件中添加支持 HTTP 就行了

去掉导航栏的透明色

self.navigationController.navigationBar.translucent = NO;

HTTP header information

最近一段时间在看 iOS 关于网络请求相关的 API 文档,发现自己对 HTTP 请求根本不了解,就找了下相关博客,记录下:
参考1
参考2

  1. Accept:告诉WEB服务器自己接受什么介质类型,/ 表示任何类型,type/* 表示该类型下的所有子类型,type/sub-type。

  2. Accept-Charset: 浏览器申明自己接收的字符集

    • Accept-Encoding: 浏览器申明自己接收的编码方法,通常指定压缩方法,是否支持压缩,支持什么压缩方法 (gzip,deflate)
    • Accept-Language::浏览器申明自己接收的语言语言跟字符集的区别:中文是语言,中文有多种字符集,比如big5,gb2312,gbk等等。
  3. Accept-Ranges:WEB服务器表明自己是否接受获取其某个实体的一部分(比如文件的一部分)的请求。bytes:表示接受,none:表示不接受。

  4. Age:当代理服务器用自己缓存的实体去响应请求时,用该头部表明该实体从产生到现在经过多长时间了。

  5. Authorization:当客户端接收到来自WEB服务器的 WWW-Authenticate 响应时,该头部来回应自己的身份验证信息给WEB服务器。

  6. Cache-Control:请求:no-cache(不要缓存的实体,要求现在从WEB服务器去取)

    • max-age:(只接受 Age 值小于 max-age 值,并且没有过期的对象)
    • max-stale:(可以接受过去的对象,但是过期时间必须小于max-stale 值)
    • min-fresh:(接受其新鲜生命期大于其当前 Age 跟 min-fresh 值之和的缓存对象)
    • 响应:public(可以用 Cached 内容回应任何用户)
    • private(只能用缓存内容回应先前请求该内容的那个用户)
    • no-cache(可以缓存,但是只有在跟WEB服务器验证了其有效后,才能返回给客户端)
    • max-age:(本响应包含的对象的过期时间)
    • ALL: no-store(不允许缓存)
  7. Connection:请求:close(告诉WEB服务器或者代理服务器,在完成本次请求的响应
    后,断开连接,不要等待本次连接的后续请求了)。
    keepalive(告诉WEB服务器或者代理服务器,在完成本次请求的响应后,保持连接,等待本次连接的后续请求)。
    响应:close(连接已经关闭)。
    keepalive(连接保持着,在等待本次连接的后续请求)。
    Keep-Alive:如果浏览器请求保持连接,则该头部表明希望 WEB 服务器保持
    连接多长时间(秒)。
    例如:Keep-Alive:300

  8. Content-Encoding:WEB服务器表明自己使用了什么压缩方法(gzip,deflate)压缩响应中的对象。
    例如:Content-Encoding:gzip
    Content-Language:WEB 服务器告诉浏览器自己响应的对象的语言。
    Content-Length: WEB 服务器告诉浏览器自己响应的对象的长度。
    例如:Content-Length: 26012
    Content-Range: WEB 服务器表明该响应包含的部分对象为整个对象的哪个部分。
    例如:Content-Range: bytes 21010-47021/47022
    Content-Type: WEB 服务器告诉浏览器自己响应的对象的类型。
    例如:Content-Type:application/xml

  9. ETag:就是一个对象(比如URL)的标志值,就一个对象而言,比如一个 html 文件,
    如果被修改了,其 Etag 也会别修改, 所以,ETag 的作用跟 Last-Modified 的作用差不多,主要供 WEB 服务器 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改变了。
    比如前一次请求某个 html 文件时,获得了其 ETag,当这次又请求这个文件时,浏览器就会把先前获得的 ETag 值发送给 WEB 服务器,然后 WEB 服务器会把这个 ETag 跟该文件的当前 ETag 进行对比,然后就知道这个文件有没有改变了。

  10. Expired:WEB服务器表明该实体将在什么时候过期,对于过期了的对象,只有在跟WEB服务器验证了其有效性后,才能用来响应客户请求。 HTTP/1.0 的头部。
    例如:Expires:Sat, 23 May 2009 10:02:12 GMT

  11. Host:客户端指定自己想访问的WEB服务器的域名/IP 地址和端口号。
    例如:Host:rss.sina.com.cn

  12. If-Match:如果对象的 ETag 没有改变,其实也就意味著对象没有改变,才执行请求的动作。
    If-None-Match:如果对象的 ETag 改变了,其实也就意味著对象也改变了,才执行请求的动作。

  13. If-Modified-Since:如果请求的对象在该头部指定的时间之后修改了,才执行请求的动作(比如返回对象),否则返回代码304,告诉浏览器该对象没有修改。
    例如:If-Modified-Since:Thu, 10 Apr 2008 09:14:42 GMT
    If-Unmodified-Since:如果请求的对象在该头部指定的时间之后没修改过,才执行请求的动作(比如返回对象)。

  14. If-Range:浏览器告诉 WEB 服务器,如果我请求的对象没有改变,就把我缺少的部分给我,如果对象改变了,就把整个对象给我。 浏览器通过发送请求对象的ETag 或者 自己所知道的最后修改时间给 WEB 服务器,让其判断对象是否改变了。总是跟 Range 头部一起使用。

  15. Last-Modified:WEB 服务器认为对象的最后修改时间,比如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动态页面的最后产生时间等等。
    例如:Last-Modified:Tue, 06 May 2008 02:42:43 GMT

  16. Location:WEB 服务器告诉浏览器,试图访问的对象已经被移到别的位置了,到该头部指定的位置去取。

  17. Pramga:主要使用 Pramga: no-cache,相当于 Cache-Control: no-cache。
    例如:Pragma:no-cache

  18. Proxy-Authenticate: 代理服务器响应浏览器,要求其提供代理身份验证信息。
    Proxy-Authorization:浏览器响应代理服务器的身份验证请求,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

  19. Range:浏览器(比如 Flashget 多线程下载时)告诉 WEB 服务器自己想取对象的哪部分。
    例如:Range: bytes=1173546-

  20. Referer:浏览器向 WEB 服务器表明自己是从哪个 网页/URL 获得/点击 当前请求中的网址/URL。
    例如:Referer:http://www.sina.com/

  21. Server: WEB 服务器表明自己是什么软件及版本等信息。
    例如:Server:Apache/2.0.61 (Unix)

  22. User-Agent: 浏览器表明自己的身份(是哪种浏览器)。
    例如:User-Agent: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zh-CN;
    rv:1.8.1.14) Gecko/20080404 Firefox/2.0.0.14

  23. Transfer-Encoding: WEB 服务器表明自己对本响应消息体(不是消息体里面的对象)作了怎样的编码,比如是否分块(chunked)。
    例如: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24. Vary: WEB服务器用该头部的内容告诉 Cache 服务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用本响应所返回的对象响应后续的请求。假如源WEB服务器在接到第一个请求消息时,其响应消息的头部为:Content-Encoding: gzip; Vary: Content-Encoding 那么 Cache 服务器会分析后续请求消息的头部,检查其Accept-Encoding,是否跟先前响应的 Vary 头部值一致,即是否使用相同的内容编码方法,这样就可以防止 Cache 服务器用自己Cache 里面压缩后的实体响应给不具备解压能力的浏览器。
    例如:Vary:Accept-Encoding

  25. Via: 列出从客户端到 OCS 或者相反方向的响应经过了哪些代理服务器,他们用什么协议(和版本)发送的请求。当客户端请求到达第一个代理服务器时,该服务器会在自己发出的请求里面添加 Via 头部,并填上自己的相关信息,当下一个代理服务器 收到第一个代理服务器的请求时,会在自己发出的请求里面复制前一个代理服务器的请求的 Via 头部,并把自己的相关信息加到后面, 以此类推,当 OCS 收到最后一个代理服务器的请求时,检查 Via 头部,就知道该请求所经过的路由。
    例如:Via:1.0 236-81.D07071953.sina.com.cn:80 (squid/2.6.STABLE13)

HTTP 状态码

◆ 200 (OK): 找到了该资源,并且一切正常。
◆ 304 (NOT MODIFIED): 该资源在上次请求之后没有任何修改。这通常用于浏览器的缓存机制。
◆ 401 (UNAUTHORIZED): 客户端无权访问该资源。这通常会使得浏览器要求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登录到服务器。
◆ 403 (FORBIDDEN): 客户端未能获得授权。这通常是在401之后输入了不正确的用户名或密码。
◆ 404 (NOT FOUND): 在指定的位置不存在所申请的资源。
HTTP状态码大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