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和钱三强,父子二人,为什么三次改名?(上)(辅导女儿初二历
欢迎来到中学故事,我是你常见常新、不会乏味的朋友赵力。我从许多角度,为家长和孩子,讲述中学课本里、课堂外的故事。
今天聊初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我们由面到点,收拢视线,聚焦到两个人身上:钱玄同,以及他的儿子、后来成为我国原子弹工程元勋的钱三强。
先说钱玄同的一些历史贡献,我总结了三个词语:中国印度、鲁迅和李大钊。说贡献,不是应当说他取得了哪些学术成就,有哪些文化影响吗?为什么是这三个词语呢?各位客官,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起码有三项基础条件差不多:印度是1947独立,摘下了英国殖民地的帽子,而新中国是1949年成立;两个国家又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和第二人口大国的位置、并且人口规模远远甩开其他国家;中国和印度又同样都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计划经济的曲折道路,总体上看,两个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初始条件差不多。
(龙象之争,是一些西方人玩心思,这些年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那,从今天的发展成就来看,中国比印度好上不少,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得益于中国较高的劳动力素质,支持了中国快速的的工业化进程,而印度的工业化由于文盲率很高,人口素质拉后腿,从而步履缓慢。——扫盲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之间,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你可以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连钞票上的本民族文字都认不全,你有什么办法教他能够操作稍微复杂一些的机器呢?
那新中国能够快速扫盲,实现绝大多数人能够识字,除了强大的国家动员和组织能力之外,有一个作用不容忽视。
周恩来总理说过:没有钱玄同等前辈锲而不舍的追求,也许我们今天还无缘享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的恩泽。
(前排左2-4:钱玄同、蔡元培、陈独秀)我们的历史上,文言文虽然美而雅,学习难度却很大,传播范围也小,非常不利于文化向大众渗透和普及,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正是钱玄同,新文化运动的这一员干将猛将,他大幅度的降低了汉语汉字的学习难度和使用难度:
他不仅大力推广白话文,还创建了白话文的语文教科书;
他起草了第一批2300多个简体字,使汉字的书写变得简单;
他使用汉语拼音,大幅度的降低了中文的学习难度;
他又使用标点符号,使我们的阅读不再由于断句麻烦而倍感艰难。
有人统计过,民国时期,全国人口大约4.5亿,而从1912年到1946年,三十多年时间里,全国总共培养专科以上学历人才,18.6万人,平均每年几千人的规模。
这么小的知识群体规模,在社会文化的革新方面,或许会显得精英荟萃,但撒到一个巨大的农业国家的工业化转型中,将会只有骨干而没有血肉,因为没有基层人才的支撑,而不能全面发力运转起来。
今天,我们每年毕业超过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享尽工程师红利,虽然也有幸福的烦恼,但总比新中国成立前,超过80%的文盲率,强上太多。
从这一点来说,印度想要在将来,向中国看齐,除了精英教育之外,恐怕还得大力加强普通人的受教育水平。而这项任务,还得印度人自己努力来做,而不是西方精英多夸几次印度,就能凭空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回顾钱玄同,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原因,鲁迅这个名字,从新文化运动中一跃而起,是跟钱玄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许,没有钱玄同,就没有鲁迅的喷薄而出。
(或许,没有钱玄同的激发,就没有鲁迅的喷薄而出。)未完,待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