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不是北宋边塞第一镇?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2人  禹音

如果说北京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大豆腐,那么锦绣太原城,宋代的叫法,则是不折不扣的一个小小的火柴盒。

当年赵光义火烧水灌古晋阳城,将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太原三城夷为废墟,在距此东北35华里的汾河东岸新建了太原城,它就是今天迎泽和杏花岭的部分地区。但我们却不知他为何要将新城建得如此局促狭小。宋太原城小虽小点,其军事地理位置却比已毁的太原三城有过之而无不及。小小的太原城,是中原与北域的天然分界线,太原也因此拥有了长期的色彩斑斓的边塞军囤文化。

这种文化渗透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胞里。在太原不乏市井味儿十足的街巷名:比如炒米巷、棉花巷、羊市街;也不乏源于古迹的地名:比如城坊街、纯阳宫街、开化寺街;更不乏源于海、湖、河的地名:譬如文瀛湖、海子边、涧河路,但真正称得上规模和数量的应该是源于屯军的街名和地名。

校尉营原来是明代朱元璋的儿子朱棢的校尉营地;那坞城路实实在在就是一座小城,坞即小障也、小城也;繁华而喧嚣的老军营曾是宋、金时驻兵处,明初修建了营堡,安置老军,就将古正村改为了老军营;最有意思的大概要算饮马河了,这条河古时与后小河相通,太原的三卫驻军常饮马于此,遂以名河。如今,每每经过此地,我们眼前似乎还能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当落日的余晖烧红了整个天际时,一列列戍军和一群群战马徜徉于此,马儿们嚼着青青河草,饮着澄澈河水,士兵们爽朗地聊着,静静的河水缓缓东去,仿佛在努力记录着当时的荣华。

太原的军屯边塞文化又如一件华美外衣上的粒粒珠饰,缀满了太原城的衣袂。匍匐在汾河边的村子,大抵以“寨”命名,西寨、古寨、庞家寨、孙家寨繁若星辰;散落在山麓的庄子,大多以“营”命名,马蔺营、牛家营、古城营、圪塔营多如牛毛……

这座古城太多的街巷闪烁着动人的屯军历史,太多的村落荡漾着挥之不去的边塞气息。厚重的历史、浓重的气息常常扑面而来,拥我们入怀。它们直接影响着太原人的衣食住行,影响着太原人的说、唱语言特色,甚至影响着太原人的禀性和脾气。

太原人穿着打扮大胆、率真,大红大绿、浅粉鱼白、藕荷嫩黄,只要自己喜欢,那就勇敢地秀一秀;太原人说如唱,唱如说,莲花落更是忍俊不禁,字里行间永远都有那一股独特的腔调和韵味,硬硬的、爽爽的,脆脆的,绝没有江南软语的含混不清。

喝稀粥一定要归(给)你上一盘子老协(咸)菜。

玉茭子面窝窝头荷(拿、放)上些白糖,可(特)香了。

去你上司家(姥姥家、舅舅和姨妈家)眊一眊。

读着、说着不禁我们笑出了声来。

太原人火爆的脾气,坦诚豪爽、有楞有角的性格,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那股“劲”儿,与东北人比,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令人称服、称叹。

今天当我们咀嚼着这些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方言时,当我们徘徊在朝夕相处,共同呼吸的古城中时,当我们抚摸着那些哆嗦在现代都市角落里的残垣断壁时,我们清晰地寻得了那些历史的笔迹,寻得了当年军队驻扎留下的信息。不经意间讲到的那些词,依然会令人浮想联翩,为之深深陶醉。不论我们是否与这座边塞古城有过对话,也不论我们是否为古城留下过深情的一瞥,我们都不能否认军屯文化、边塞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太原人的骨髓里,流淌在每一个太原人的血液里。

品禹音儿童国学,赏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儿童国学第一品牌,更多资讯请关注“禹音儿童国学”微信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