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知青篇)遇见好文云居轩

答小白,兼致师友

2018-03-10  本文已影响131人  雁韧
答小白,兼致师友

小白:

简信已悉,迟复为歉。

你的几篇短文读过了,文章内容尚可,能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有头有脊有尾,行文也较顺畅。你写吧,继续写,大胆地写!

自己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勇气。作文是个体的劳动,别奢望有人给你指点迷津,让你一夜成名。

一切得靠自己努力,耐心地进行写作实践。写作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不成功的作品是成功作品的基础。无论多有名气的作家,都是他自己磨炼出来的。

尽管诗圣李白,曾经夸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但他也是看人用铁杵磨针,领悟了耐心学习的重要性,成年后进京接近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了解许多世事,又行走于名山大川,接触了大自然,到民间了解民生疾苦,拓宽了视野,拓展了心胸,经过长期的吟咏,诗作才源源涌出的。

我们都是些素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为工作,为家庭,为生活所累,囿于一隅,有些文友还不一定接受过高等教育,更没有条件天南海北四处游历。

我们只是凭着兴趣,有志写作,默默地读些杂书,在劳作之余,在漫长的日子里,不论寂夜或昏晓,一点点地努力,不让一日闲过,才有些文字落到纸上,发到简书的。

答小白,兼致师友

自下载简书后,我在自己写作之余,也看看一些文友的文章,佳作颇多,让人钦佩。但毕竟手指伸出有长短,参差不齐。佳者甚佳,差者亦不能说其一无是处。以独篇论,或许有些不足,从总体论,他们也下了很多功夫。

不过,请恕我直言,你也如某些文友一样,因为太年轻,心性未成熟,难免浮躁,急于求成,却未能好好地耐心磨炼自己。

小白,或许你也浏览过不少文友的文章,以资借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眼花花一样看文友们的作品。就是想知道年轻人在写什么,有什么想法,有怎样的创意,值得我借鉴。

我总想尽量接近青年,不至于成为冬烘先生,尽表述些老古董,让年轻人无法接受,那我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将是我人生最沉痛的敗笔!

我看书是挺有耐心的,看文友的文章也一样,这是我的习惯。有时看到好文章,我击节赞赏。有时看到我自以为是病句或错别字,又忍不住“倚老卖老”,毫不客气地在评论或简信中给予指出来。幸好,他们都有海纳百川的襟怀,及时更新发布。这让我深感欣慰。

我尚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读别人的文章,发现错处,有时想指出又不敢指出,生怕引起别人的误会,招来一顿臭骂。

前几天,我曾看到首页一篇短文出现差错,被热心的读者发现,已在评论中指出了,那作者扯来扯去,就是不更正,不更新重发。这样心性的作者,我胆小,不敢惹。

一个写作者,连自己的作品都不正视,出现笔误,热心的读者给你指出,你仍自以为是,不作更正,也太不将写作这件最需要严谨的工作当一回事了,对这种心不在焉,过于虚浮的所谓“作者”,用我们粤语来说:“我睬你都傻!”

其实,谁都有笔误的时候。谁都不是火眼金晴,总有看走眼的时候。尤其用手机,用电脑写作。明明想用的是第二个字,可第一个字冒名顶替,早跳上去占了位置。这不是作者的错,但你不认真校对,及时更正,就变成作者的错了。

印报印书的校对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一校二校三校,不知经过几多人小心校对。我长期自费订阅报刊,见报刊上总印着责任校对的姓名,以示负责。难道我们写文章,上简书,就可以得过且过,发出去就算了事吗?

文学作品也好,别类文章也好,辛辛苦苦写出来,发出去都是想别人看的。既然想上首页,想更多人看到你的文章和名字,那你就认真一点,好不好?

小白,你既然简信我,要我给你解答某些写作上的问题,那就是相信我,请你千万别误会,我是针对你说这番话的。我也希望没人自以为是,对号入座。

让我们彼此都以平和之心,去将作品写得更纯,更好。那就如这春已来临,万物蓬勃生长一样,我们作者和简书,都大有希望!

言不尽意,有不当之处,请你指正。顺祝笔健,佳作连连!

你的简友:雁韧

                2018年3月10日

附注:此文原题《春来发几枝》。回头重看时,发觉当时只投一次稿,尚有4次投稿机会,便重编再发。

答小白,兼致师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