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有良知,请别把抑郁者推向深渊
在简书667天,没有动怒过,因为我感受到的善意足以抵御沟渠的龌蹉。这个月的某一天,我动怒了,为什么?在前一天,我同事负责的抑郁患者自杀了,我依然记得Ta让我们帮帮Ta的情景,Ta几乎天天失眠,不吃饭不想动,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手腕上都是触目惊心的伤痕,抗抑郁药物有一段适应期,也有比较强烈的副作用,而那段时间,痛苦远比抑郁更深。你没见过求生与求死同时出现的眼眸,你没有见过白天微笑着礼貌对待每一个人一到晚上无助的和我们一遍遍求助的孩子,他们需要帮助。
就在那天,有个我觉得还有理智与情感的中医带着一个有暴力倾向认知障碍的孩子在这个平台里肆意谈着西医骗钱无用论还说着一些离谱的没有逻辑思维的理论,讽刺西医骗钱的文章夹杂着大量的对病情根本无知至极的言论,我怒了,因为我同事负责的那个抑郁患者自杀的原因之一就是私自停药了。然后整个人都处于崩溃状态最后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我一直欣赏中医,但目前抑郁的治疗需要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确实,一线城市相对而言有更完善的医疗机构,有区级或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大部分药物还可以进医保,包括医院提供的心理咨询都可以进医保。我明白两三线城市现有的具备专业资质又有丰富经验的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并不能完全满足患者的需要,而且由于部分抑郁症患者在服药初期会有比较明显的副作用,即使医生再三重申不能自行停药,但是部分患者依然会选择放弃,我能理解部分患者刚服药时的副作用确实很痛苦,而且药物发挥作用并不像感冒发烧能立竿见影,因而有的人选择了放弃,可是一旦私自停药风险性极大。
请不要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医生,医生并没有权利强迫患者服药;也不要责怪心理医生没完全解决心理问题,要知道,心理治疗需要一个过程,其中更需要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望一两次咨询就复原根本不现实。
活生生的看着一个颓废痛苦无奈彷徨只渴求死亡的孩子,我们看着他一步步迈入死亡。出于隐私保护,我无法提供患者的资料,但能提供一些外界有关抑郁的资料:
去年4月,中国卫生部发布了一个全国性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其中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按照中国13.8 亿人口换算,这个数字相当于5600万人。而且,4.06% 是12 个月的患病率(过去12 个月有没有得过抑郁症),如果按终身患病率(有生以来有没有得过抑郁症),数字则会变成7.37%,相当于1 亿人。
到底什么是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有着深刻的生物学根源。就像糖尿病一样——荷尔蒙和化学反应失控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特征。遗传因素、脑部结构的损坏,或者早年的病毒感染等等,都可能是发病的原因。
第二,抑郁症同时是一种心理疾病,涉及某种自我认知的失常,也许是童年经历留下的创伤,也许是后天经历的一些灾难性的打击,内心情感冲突逐渐升级为巨大精神损耗。
第三,抑郁症是一种文明病,是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的副产品。进化的本意并不是让我们过这种久坐的、室内的、孤立的,吃快餐的,睡眠不足的现代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漫天的雾霾,也许是因为某个嫌恶的眼神,也许是因为某句伤人的话语,或者是突然回忆起某件遥远的往事,持续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都有可能。
有时候,我们还会感到悲伤,悲伤到落泪。谁不曾悲伤呢?对于世间大大小小的不幸,无论个人的,还是普遍的,悲伤都是一种自然、合理的反应。我们人生中最想要的东西常常是彼此冲突的,渴望安全又想要冒险;想要财务自由,却不得不受制于人;既渴望人情温暖,又害怕受限于社会的期待与要求;想要美食、舒适,又希望保持苗条、健康。
但有的时候,我们跨过某个临界点,就陷入抑郁症的无边深渊。当然,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的转换,很少是无缘无故的,比如“失去”就是最常见的心理触发因素,失去食物、失去伴侣、失去工作、失去爱人……
我们需要准确地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消极情绪,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比如焦虑、抑郁、愤怒都是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比较典型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忽视这些情绪,不能及时地加以识别,它积攒在体内会变成长期的、慢性的病痛。消极情绪有时候会因为我们转移注意力而消失,或者不再加强,但如果外部压力仍然存在,或者我们内心的死结仍然存在,消极情绪并不会自己消失。即使我们忽视它,它也会在我们身体上留下痕迹。
“悲伤”只有在逐渐滑向病态时,才称之为“抑郁”。因为生活中有悲伤情绪其实是正常的。有时候当我们失去了非常珍爱的东西,或者说,和很重视的人相距甚远,甚至离开了他,那么我们就会产生悲伤情绪。但是有些人却在“生活看起来很好,周围人对他也不错”的情况下,沉浸在抑郁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所以“悲伤”发展到抑郁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体。
西安历史天才林嘉文的遗书中写道:“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而我们,太阳底下的新鲜生命能够感受到世间肤浅的乐趣却无法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痛苦。
抑郁症是由很多症状组成的,其中没有一个症状是抑郁症独有的。我们不能说有了某个症状,这个人就患有抑郁症,抑郁症的各种症状也会出现在其他精神疾病当中,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等。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是,一系列的症状构成了抑郁症,抑郁症与其说是一种疾病,不如说是一种综合征。抑郁症的症状主要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消极情绪,兴趣缺失,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或内疚,有自杀的想法、计划,甚至有自杀的尝试,感到疲乏、缺乏能量,睡眠变多或者变少,体重和胃口发生明显变化,难以思考和集中注意力,难以做决策,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行动迟缓、焦躁不安,等等。
抑郁症和一般的情绪低落、伤心或者不开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要符合抑郁症的标准,至少要满足前面说到的症状当中的5项,并且持续两周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是抑郁症。
焦虑可能会引发抑郁。抑郁症病人当中有很多人都有焦虑的问题,几乎有2/3的抑郁症病人有符合临床标准的焦虑症。焦虑症状通常在抑郁症发病前的一到两年就出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焦虑症状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因为抑郁症会导致一些人负责记忆的海马神经元凋亡20%,所以抑郁症病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会出现认知损失,比如记忆力、注意力下降,难以做决策,等等。很多抑郁症患者明显感觉思维变得比较模糊,不像之前那么清楚了。差不多一半的抑郁症或者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在痊愈后认知能力仍然得不到改善。
最后从专业角度谈抑郁症患者为什么需要药物治疗?
•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伴有大脑神经递质缺失。临床实验证明,抑郁症患者大脑中有三种神经递质的分泌不足:5羟色胺(以下简称5HT),去甲肾上腺素(以下简称去甲肾),和多巴胺
缺乏这三种神经递质的大脑,会有这样的特征:
* 缺乏5HT:抑郁、焦虑、恐惧、强迫和疑病。多由长期环境中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所引起。
* 缺乏去甲肾:动力缺失、兴趣减少、情绪淡漠、缺乏感知。多由习得性无助引起。
* 缺乏多巴胺:感到生活不快乐、没意思、无意义感,常常自残。多由长期的低自尊引起。
由于大脑缺乏神经递质,所以抑郁症患者们就算遇到了快乐的事,甚至解开了心结,都无法高兴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药物的力量来调节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
抑郁症还可以从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再生的角度来解释。21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在成年人大脑中发现了全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的存在意味着一个人的大脑在成年之后依旧可以产生新的神经元,这个过程叫作神经再生,这一特质叫作神经可塑性。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会受到炎性反应和HPA轴的功能失调的影响而下降,而这两者常常是因为环境压力过大。
神经再生的过程涉及一些调节蛋白,其中就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这种蛋白在抑郁症病人的大脑当中会明显变少。而在抑郁症病人接受抗抑郁治疗之后,大脑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就会有所回升。
抑郁的系列今天写了第一篇,会有后续,彼此的初衷都是为了患者。那天我仔细看了在评论区写了很多评论的那个孩子,我觉得他极度敏感,有攻击性,充斥着暴力,焦虑,自负,被害意识很强,潜意识里压抑着很深的自卑,翻了他的文章,个人认为他智力很高,但缺乏共情力。正如他自己所写的他也有抑郁倾向。他所有暴力冲突的源头都在于他曾经缺乏正确的关爱与对待。所以我从一开始的怒转为平和了,从他写文的逻辑来看,有双相倾向,躁狂的时候会很极端,我想的更多的不是他说了我什么,是以专业角度思考他需要什么?他许多文章都很愤世嫉俗,燃点很低,但源头还是在于他需要尊重。对于在其背后推波助澜的始作俑者我选择不原谅。
在社会行走,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不要刻意去避忌心理问题,这和人会感冒是一样的性质,所以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有抑郁倾向,及时就医。尊重抑郁患者,给予关爱。
我每晚下班回家都会看病例,回复邮箱,上知乎帮助我觉得我能帮到的人,我一天的睡眠只有四小时,可我觉得助人即为助己。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为自己建构出来的世界里,你选择看见什么,比你事实上是怎样的更加重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