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后记
周一回来,在没有布置预习的情况下,上了第四单元14课,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在旧教材中是初三的,属于“议论文”范畴的范本,而现在放在八下,当做一篇演讲词来讲,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自然有所区别。
演讲词该怎么讲?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该怎么上出“演讲”味?这是与以往课文不一样的。因此,在匆忙备课中,考虑到单元目标既然是让我们学演讲、写演讲,因此,在本文中,需要学习作为“演讲词”的特点与技巧。在对比前一篇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后,我把两篇文章的对比作为导入。
《最后一次讲演》激情澎湃,爱憎分明,这是环境、背景使然;而本文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进行演讲,该是怎样的风格呢?作者改用怎样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指出不足并给人提出建议和希望呢?我想,这就是学习本文的意义。
因此,在备课时,先打算以上面分析的目标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由于事前没有布置预习,所以课堂上给学生初次接触文章的机会,观察他们阅读理解最原始的一面。初步构思如下:1、自主阅读、思导梳理文章内容与思路;2、读到作者传达的什么观点,由此得出什么启发?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读懂文章概况,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是如何层层推进的。
这一环节在处理上,与理想中的效果有点差距。在201班上课时,这是周一回来的第一节课,同学们状态很疲惫,布置了自学任务后,个别学生阅读状态不佳,来来去去都是那一页、那一段,老师来了就翻一翻。其次,用思导的形式进行分析,学生之间呕差异,有的分析得很具体详细,有的只是简单概括,分析不出内在的联系。而且在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因为制作思导的话,时间可能要花费较多,所以刚开始没有限制时间。但过于自由也会影响效率,导致综合分析思路时间不够。
第二节在另一个班上课,马上调整了一下思路,同样前期先处理了其他基础的问题、解决背景、风格等问题后,大概花了15分钟。然后,给出10分钟进行整体理解,指导默读两次,一次圈画各段关键词句,二读批注文章分析思路(把思导改成批注,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再自学过程中,发现了学生不少疑问,如:有的学生不理解格物致知的内涵,为什么强调“格物致知”,却又说传统不适用与现在?不理解举王阳明的例子有和作用?……所以学生理解水平参差,提出这些疑问又正是有整体思考的体现,要不然“毫无疑问”,相当于看了就是看了,文字过眼,没有经过思考。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接着在共同分析思路时,就可以相应地渗透解决,有针对性地使他们真正理解。剩下20分钟左右,进行集体互动,分析文章思路。结合朗读、提问、分析,梳理出本文的内容和思路。
【反思】1、没有预习的课文,现学现教也要注重时效性,布置的人物也要适合课堂,如在一班布置思导,学生整理的速度参差,需要花费的时间也相对较多,导致很多学生把时间花费在写图,反而不够时间整体简化地思考。2、注意调动课堂的气氛,很多老师说周一第一节课没状态,确实没状态,但我能不能让课堂可以更精彩,能不能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与其怪罪学生,倒不如想想如何改进。3、在组织自学后,如何进行多向的互动生成答案?怎样调动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放完之后如何收?这是一项课堂教学艺术。很多时候就是怕“难收”就不敢让学生七嘴八舌了,就是怕不符预设,达不到目标就不敢放了……很多需要反思、学习、改进……
明天准备上第二课时,打算用半节课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在上节课理清思路的基础后,探讨这篇演讲的“艺术”,对比前一篇演讲,该得到什么启发呢?其次,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表情、体态语言来配合演讲,才更能打动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