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世界的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从1816年到现在各种西方文字版的《道德经》已经有了250种,在被译为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数据文化名著里排第二位,仅次于第一的圣经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典籍,《道德经》进入西方世界,与西方传教士来华密切相关。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考证,《道德经》最早的西方文字译本是17世纪末比利时传教士卫方济(Francois Noel)的拉丁文译本。此后,翻译、研究《道德经》的外语语种与文献数量逐渐增多,在西方社会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也逐渐加大。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版本近1800种,外文译本总数近500种,《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中国哲学家。从16世纪开始,西方人就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
美国总统里根把《道德经》奉为宝典,在第二次总统就职演说中引用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 来阐释他的治国理念。
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威尔·杜兰特对《道德经》的评价,也许最能代表西方思想家对这部中华道家第一经典的感受——最迷人的奇书。
黑格尔
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理论新奇,论述动人,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
尼 采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托尔斯泰
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十分推崇,有人问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巨大。
卡普拉
美国学者卡普拉惊奇地发现了道家哲理与高能物理现象的吻合, 他在《物理学之道》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 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李政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在观察物质微观世界时,竟然从《道德经》里寻找到了理论根据——量子力学中一条很基本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颇有相合之处。
陈省身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都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南怀瑾说:道德经是讲道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都来源于这个道,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
1919年,梁启超到西欧参观向西方的朋友。向朋友介绍了老子和孔子的传统思想,之后西方人就发现了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所蕴含的人生知道远非西方的话所能够比,因此德国的一位诗人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提倡德国的年轻人应该学习中国的道家思想要做欧洲的中国人。而在之后的记载里有一篇文章中写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青年在散步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带一本尼采的诗集,可是现在年轻人的却都愿意带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战和二战的爆发,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上帝和理性文化的终结。面对战争,学术机构、宗教组织瘫痪,学者和宗教领袖根本无力把人们从战争的阴云中拯救出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灾难过后,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西方文明的缺陷。另一方面,西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社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然而,在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益处之后,人们面对的是资本剥削所带来的失业、贫困等一系列问题,社会思潮因此而复杂多变。英国的“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美国以“垮掉的一代”文学为代表的反正统文化潮流,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对自身文化和价值观感到失望与迷茫的同时,西方一些学者开始接受非理性和存在主义,肯定人的直觉能力,主张用人的存在来解释现实世界,关注个人的生存境遇,追求人性的复归。这种思潮本质上和老子“不出户知天下”“少私寡欲”“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老子所主张的“万物和谐”“无为而治”“以德治国”思想与两次世界大战所引发的西方社会的反战情绪产生共鸣。老子著作与思想对于现代文明的启示意义,被发掘和凸显出来。
《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由于《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历代以来,为《道德经》作注解的人很多。二千多年来,历代各家注释蔚为大观。从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等,都有御注《道德经》流传至今。唐玄宗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宋真宗赵恒指出:“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朱元璋提到:“斯经(道德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历代学者,像宋代的朱熹、王安石、苏轼、司马光,近代的严复、魏源等等,都不约而同地关注《道德经》。魏源提出:“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闪耀。”
在唐朝,玄奘就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了印度等国。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高居第二,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有趣的是,西方人最初把“道德经”3个字分别翻译为“道路”(the way)、“德性”(virtue)和“经典”(classic)3个词。老子的《道德经》传入德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影响力甚为深远。从1870年第一个德译本后,《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的专著也高达700多种。德国人心目中老子是“最知名的中国人”,德国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四位德国人的家庭里就收藏一本老子的《道德经》。
据统计,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阅读的有关中国的专著和译本有三十二种,戈宝权先生查证,托翁研读孔子和老子极下功夫,直至把诸子百家的言论编选成册,形成“每日贤人语录”专辑。托尔斯泰是这样介绍老子的:“他(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 ,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有次,托尔斯泰在一份不足50部“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中,记录了一生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以及老子数种,“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度的作品,仅不过十部左右。托翁接触老子是在已创作出赢得了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后,思想出现了巨大困惑,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他在日记里写着:“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托翁阅读了老子《道德经》,后来,他与波波夫一起,将《道德经》翻译成俄文。
同年,他写了《中国的贤哲》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在其中,他摘译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原文,而自己未发议论或引申。在托翁笔下,老子是很难表述的。老子对托翁的处世产生了影响。托翁说:“我重新阅读了老子,我想写一本关于中国智慧的书,特别是关于人性善和人性恶的问题的讨论……”。
他曾在日记里记载:“……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托尔斯泰与中国圣哲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增加了一个参照系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境界交触现象极其难能可贵。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
荣格曾经有一度隐居于苏黎士波林根他自己设计与建筑的塔楼,身着“道袍”,身体力行于中国道家的“生活”。荣格说,“道”的状态就是世界之初,事物还无所谓始。这种状态正是大智大慧者所努力取得的状态。阴和阳两极对立统一的原则,正是一种原型意象。这样,中国的“道”,与荣格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就有了内在的联系,就有了自然的切合。
荣格曾在伦敦做关于分析心理学的公开演讲,当时与听众们进行讨论的时候,荣格讲述了这样一番话:古代人是极富智慧的人民,心理学可以向古代文明,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学到很多东西。荣格认为,即使是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着一种“科学”,而这种科学的逻辑,与流行于西方的因果逻辑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西方人不能够理解东方思想的一个关键。在荣格看来,能够表达中国这种独特原则的,就是“道”。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是对道家练功时,通过坐禅和沉思,在体内出现的一种神秘光感,它会导致一种精神的顿悟,一种智慧的升华。而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的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
荣格提出,尽管西方有科学和逻辑,但是东方却教给了我们另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以及更高层次的理解,那就是通过生命和生活,或者说是透过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因此,荣格提出了他所阐述的一个问题——“当代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提供了可能”。以其分析心理学为基础,荣格曾着重分析与评价了“道”和“太极”,以及“道”的现象。在其评论的结语中,荣格说:“我的评论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
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著名诗人,获桂冠诗人称号的丁尼生,被誉为“可能是耳朵最灵敏的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歌对大自然进行深度的挖掘,那独特的旋律突破了英国诗歌的传统,拓展了英国诗歌的疆界。他的作品音韵优美,文字纯净,激发了众多英国美术家的创作灵感。他曾受老子的启发创作了长诗《先贤》(The Ancient Sage)。
丁尼生根据老子的生平和著作创作了长诗《先贤》。他把《先贤》当作自己后期最好的诗作之一,诗中“先贤”或先知指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
以下是《先贤》(也译为:古代圣人)摘选:
我的孩子啊,你不能证明无名, 你不能证明你行动于其中的世界, 你不能证明你只是肉体, 你不能证明你只是精神, 你不能证明你是两者合一, 你不能证明你是不朽的,不, 你也不能证明你是有死的——不,我的孩子, 你不能证明,这个正在跟你说话的我, 不是在跟你自己说话的你自己, 也不能否证。如果你是智慧的, 就请抓住“怀疑”阳光的一面, 抓住超出于信仰诸形式的信仰本身! 她不蹒跚于互斗的词语的风暴里, 她在“是”和“否”的冲突中闪耀, 她在最坏的事情中看到最好的, 她感到太阳隐藏了但只有一夜, 她从冬天的萌芽中嗅到了夏天, 她在花朵坠落之前尝到了果实, 她从无声的鸟蛋中听到了云雀, 她在他们哀哭“海市蜃楼”之处找到了泉水!
结语
综上所述,两百年来,老子著作与思想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西传,具有强烈宗教热情和执着布道精神的传教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英语世界、法语世界、俄语世界、德语世界等最早的《道德经》译本和相关研究著作,皆出于传教士之手。致力于基督教“东渐”的宗教人士,对于中国文化经典和思想向西方传播,起着重要的启动和推进作用。
第二,西方民众的精神创痛或疑惑,无法被西方宗教和哲学思想抚慰指引时,具有道德价值、崇尚自然的中华文明,就拥有了西传的良好历史窗口。一战、二战之后,老子著作和思想出现西传的高潮,就是明证。
第三,强势语种的译介,可以间接推动其他语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早期西班牙语的老子著作,皆间接从法语、英语文本译出,法语、英语文化对于西班牙语的影响,助力了中国文化在西班牙语世界的流传。
第四,中国学者的参与,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增添活力。在《道德经》的英译和俄译过程中,中国学者的贡献功不可没。
第五,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纽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相当长时期内与苏联之间的亲密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老子著作与思想在俄语世界的传播。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政策时期,也是如此。
第六,中国的强大是中华文化向西方传播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国家和民族强盛是文化魅力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老子著作与思想在西方更受关注,中国的开放、文明、繁荣、强盛,是重要的凭借和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