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之间
从出生第一眼看到这个世界开始,新生婴儿听到的便是人类的语言。在父母亲人的语言环境里,懵懵懂懂开始学习记忆着语言。
婴幼儿咿咿呀呀学会说话,言语的沟通,逐渐替代了肢体和眼神的交流,成为最直接也最主要的沟通交流方式。
言语之间通过小、初、高十二年的学校基础学习,才把中国的文字和语言,运用到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和信息传递的需求程度。而想在语言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探究和提高,主要的提升来源我想应该是后期的专研和更多的阅读量。可惜我没有大学的学习专研经历,阅读也是从工作之后才开始慢慢培养的习惯。没有什么丰富的言语积累,也找不到最合适的词句,去修饰我想表达的意思。(我不懂写作,处于中小学生记流水账的水准。所以想到哪写到哪,不免用错词句,还有些乱。只是想把当下想的记录下来,可能属于日记类的吧,挖头中…)
言语之间一直都清楚语言也是一门艺术,为什么会突想以语言为题写点什么呢?这要从我住院的这几天感悟说起。
从入院检查开始,遇到的年轻护士都不约而同的喊我大叔,而年龄稍大一些的医师们却叫我小伙子,护士们又叫医师们什么姐什么哥。也不知是我白发太多,还是我确实不再年轻了。感觉医师们对我的称呼还是比较入心滴。(护士叫我大哥会舒服很多)
可能是因为主任医师们可以看到病人病历的年龄资料,所以在称呼上不会有太大偏差,而护士看的只是面容外貌,所以……,似乎有点跑题了。(此时正在手术室门口,一个人捣鼓简书,尽量不去想一会要进去,虽说是超微创手术,但长这么大也是第一次进手术室,难免紧张,所以写点什么分散一下注意力。好了,先写到这,一会出来再续。)
言语之间(我滴天啊,两个小时的煎熬,整个人都虚脱了。能感觉到大夫从胃里拿走了些什么东西,从大夫的交谈听到似乎有三四样。手术的过程好漫长,好在大夫一直在给我打气,才坚持了下来。没用全麻的后果是,体会到了三十多年来最难以忍受的疼痛。让我想起了老婆生孩子时的艰辛。好在自己走进去又自己走出来了,回到病房躺在病床上,已无心再想写什么了。)
还是先说说医院里吧,病房被安排到了一个很吉利的数字“16”,一位我该叫大叔的病友和我在一个病房。从我进到病房的那一刻开始,我们通过言语相互有了些了解,我从他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这个人很风趣、很热情,也很快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通过相互的交谈,我发现原来语言也是需要预热的,哈哈,在大叔的言语带动下,把原本不太爱说话的我也给打开了话匣子。聊聊这聊聊那,不到半天时间就和老熟人似的了。
记得当兵从家走时,不到20岁的年龄,在部队和同样来自天南海北的同龄人聊着大天,无忧无虑什么高兴聊什么,也挺能说挺自来熟地,后来战友们都叫我万不愁。就像同病房的大叔一样,似乎这里不像是个医院病房。
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可以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别人更懂你。同时通过语言的交流还能排除烦恼,带给人愉悦。
长大以后很多人都学会了取舍,放弃了肆无忌惮的说话,懂得了收敛,懂得了遇到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懂得了要说好听的话。要懂社会语言,不懂不会怎么办?那就只有少说话或者不说话了。就像学习英语口语一样,有的人越不会越说,有的人不会就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当言语生疏的时候,沟通和交流也就随之生疏了。
言语之间语言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思想又决定了你的人生方向,所以说不要忽视了语言的魅力所在,她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历史上关于言语改变事物的例子有很多,我看过却讲不出来,这就是我言语欠缺的地方,脑子里存量太少,在日后言语方面还要继续锻炼。
现在的年轻人,整天面对的是手机和大脑的交流,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慢慢忘记了语言,生疏了语言。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舞台时段。不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你的脑子里,脑子只是一个存储系统,通过嘴的输出,才能表达出你的思想,实现你大脑里所想的东西。
言语之间手术前后一个人无聊而写的,不过半天时间,而且脑子也时常走神,还很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