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爱控制我》共读第4周:控制者的恐惧和策略

2021-04-18  本文已影响0人  李杨手记

各位书友们:

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共读的第4周。按照我们的共读计划,本周阅读的章节是第16至21章,阅读主题是「控制者的恐惧和策略」。

在正式开始本周通讲之前,我们先来对前面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要复习。

第1周,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如何识别控制行为”,其中学习了四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控制行为有什么特点。控制者自以为是、他的初衷和结果适得其反,由于控制者目中无人,也就是不尊重对方,抹杀了对方的个性。第二个内容是控制行为大都是无意识的。控制者意识不到自己的责任与错误,也意识不到自己的作为和目的正背道而驰。第三个内容是“see you see me法”觉察控制行为。既要觉察对方的言行、也要觉察自己的信念和角色。第四个内容是“董斗士自我保护法”。董指的是你是最懂自己的人;斗指的是保护自己不是争吵而是斗争;识指的是认识自我、保持自我、铭记痛苦。

第2周,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控制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利用“使唤你”模型学习了导致控制行为发生的三条暗流。第一条暗流是使,也就是失控;第二条暗流是唤,也就是泰迪幻觉或者说梦中人;第三条暗流是你,也就是逆向沟通。逆向沟通的特点是“我已经了解你,不想再了解你”。与此相反,正常的沟通是“我想了解你”。

第3周,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控制带给人们怎样的影响?”首先,控制会让一个人失去真实的自我。我们用“四分之二”模型来说明控制如何让一个人失去自我。“四”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感受、直觉、思考这四种心理功能来体验自我;“分”指的是“自我分裂”,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感知、感受和直觉这三种心理功能被削弱。“四分之二”的“二”是指自我分裂有两种分类,一种是被动式自我分裂和主动式自我分裂。“被动”指的是父母、家庭和文化环境不断扭曲孩子导致的。“主动”指的是受控制者为了避免痛苦、被排斥感、为了获得接纳,主动进行的自我分裂。自我分裂的第二种分类方式是文化环境导致的自我分裂和创伤导致的自我分裂。“创伤”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

控制带给人们的第二种影响是,让人们构建虚假自我,也就是逆向建立自我。它的含义是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从外到内地创造出一个自我。

我们在谈论控制带给人们消极影响的同时,也谈到了它可能会带给人们积极影响,也就是促使人们成长与转变。无论对于被控制者还是对于控制者,都需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成长:第一个方面是勇气。被控制者要勇气走出一些误区,比如“容忍,关系就会好”“我还能做得更好”;控制者需要勇气去体验和认识真正的自我、并破除“泰迪”幻觉。第二个方面是人们都需要铭记痛苦。包括哪些不被接纳、不被认可、被排斥的痛苦。第三个方面是人们都需要找回真正的自我。为了找回自我,我们需要持续地认识自我、持续地自我肯定、自由地表达自我。

好,刚才我们花了一点时间复习前三周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周主题。

本周主题是“控制者的恐惧和策略”。我们知道,恐惧,属于心理层面,而策略,属于行为层面。所以,本周,我们将真正开始走进控制者的心理世界,并去探究他们的行为表现。

我记得曾有书友在打卡区问,我们的读书会会不会涉及到萨提亚的家庭治疗理论。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有关家庭治疗的书,书中也没有直接引用过萨提亚的家庭治疗理论,但是,我想,萨提亚女士曾经提出过的冰山模型,对于理解本周的主题非常有帮助。所以,我们在这里稍微引用一下。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它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比如说行为,是我们能够看到的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的层次,不为人所见,就像冰山一样。包括我们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等内容。这些部分不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冰山模型来尝试理解控制者。

在冰山最底层的部分,是“我是谁”,也就是说,控制者的自我是如何建构的。通过第三周的学习,我们知道,控制者们是从外到内塑造自己的,他们失去了真实的自我,逆向建构了虚假自我。他们从小就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分离,失去了自我。他们学会了放弃自我以获得外界认同,表现得就好像根本没有内心世界。他们不是从内心,而是从外部世界去寻找自我。

了解了控制者建立自我的方式,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需要和渴望。

首先,由于控制者们是从外到内塑造自己的,他们最需要来自外界的认同和接受。

其次,他们需要确保自己一贯地正确和成功。因为,不同的思想、信念和情感,就像不同的“外在”表现,会威胁到他们的虚假自我。因此,他们要确保自己是正确的,而其他人是愚蠢的、错误的。

最后,出于对这种“一直正确”的需要,他们需要和别人成为一体,而且自己绝对地在层级上高于这个人。这样一来,他们在关系中,就能确保自己永远都对、对方永远屈从于他。

刚才,我们讨论了控制者的三种需要:被认同、正确和成功、和他人成为一体。当这些需要不能被满足的时候,控制者们也会产生相应的恐惧。

第一,控制者恐惧体验真实的自我。因为自己的体验来自于感知、感受和直觉,而这些是被他的父母、家庭、文化环境或习俗教导所否定的,甚至曾经经常受到他们的谴责。所以,他们尽力压制或者忽视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处于封闭状态。

有时也会情感爆发,而且非常强烈。他们不认为自己的体验是自己真实拥有的,而认为一定是有其他人在作怪。

第二,控制者恐惧失去外界的认同。控制者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他的虚假自我有赖于外界的认同,如果失去外界的认同,无异于是灭顶之灾。

第三,控制者恐惧自己是错误的和失败的。对一个控制欲太强的人来说,发现做什么都是错的,意味着他们塑造的自我是错的:这是一种粉碎个性的体验。控制者把别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攻击和反对。他们认为,“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必须是错误的。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我的「自我塑造」不会出错。”

第四,控制者恐惧分离和别人的独立倾向。控制者把“泰迪”幻觉套在真实的人身上,使二人共同生活在他自己营造出来的肥皂泡中,仿佛泰迪和这个人成为一体。但是,当被控制者以一种无法预期的、不按套路的、完全是自发的方式行动时,就破坏了泰迪幻觉,就有从肥皂泡中分离出来的迹象。控制者恐惧这种分离。

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位丈夫,非常害怕妻子在婚姻之外,再找到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用其他手段逃脱目前这个婚姻。他好像是害怕失去这个承载着梦中情人的躯体,这和他害怕失去自我一样。

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些控制者的需要和恐惧,共同导致了他们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控制行为。我们来做个小结。控制者的自我是逆向建立的虚假自我,他们需要的是外界的认同、正确和成功、和别人成为一体。他们害怕体验真实的自我、恐惧失去外界认同、恐惧错误和失败、恐惧被控制者与自己分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控制者使用了哪些策略来消除恐惧和满足需要。这里我做了一张“控制者策略大全”,其中提到37种控制行为。实际上,控制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这些。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辨析,我们把这些控制策略按照刚才的思路,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控制策略是避免体验自我的策略;第二类控制策略是追求外界认同;第三类控制策略是追求正确和避免分离。由于避免分离和坚信自己的正确常常是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也合起来探讨这些策略。

第一,我们来看控制者避免体验自我的策略。除了我们在第三周通讲课程中提到的“主动式自我分裂”,也就是忽视和压制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控制者还会“让他人也经历同样的恐惧,这样他就能从「外面」看到它,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感受。”

那位害怕妻子离开的丈夫,通过恐吓和威胁妻子不能离开,否则就伤害他们的孩子,在妻子心中创造了一个新的恐惧,而妻子越恐惧,丈夫就越有安全感。因此,这位丈夫让妻子经历恐惧,自己从“外面”看到这个恐惧,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二,我们来看控制者追求认同的策略。他们害怕自己形象不佳,害怕自己不被社会认可,因此宁愿放弃自我,也要维护外在形象。他们会在口头上的反对别人,否定别人的观点、情感和信念。有些控制者会花费毕生精力,追求正确地体现自己的身份,包括为自己装配名牌服装、豪华汽车、寻找漂亮配偶和体面的职业等。

第三,我们来看控制者避免分离和追求正确的策略。因为这些策略能够同时体现出这两种心理需求,大部分情况下并非截然区分开的,所以我们合并在一起讲。

我们把这些策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比较明显、容易辨认的语言策略。第二类是比较隐蔽、不容易辨认的语言策略。第三类是行动策略。

我们先来看比较明显的语言策略。发怒,是情绪上的,也会反映在语音、语调和语气中。命令、支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要求对方顺从。指责发生在对方作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行为时。讽刺和辱骂是针对他人的人格的攻击,比如“你真蠢”“你真笨”“你真傻”“你是个呆子”“你二百五”等等。

攻击特质,是指攻击被控制者最宝贵的个性品质。作者在书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一位在别人看来极具天分的艺术家,却认为自己不可能画出任何有价值的作品,原因是他的所有作品一直遭到妻子的蔑视。另一个才华出众的演说家也有过类似经历,她一度相信丈夫对她的否定,认为自己不是演讲的料。

威胁和恐吓,是语言威胁对方,如果胆敢离开,就杀了你,或者曝光对方隐私、曝光对方的私密照片和视频等。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不易觉察的语言策略。

定义他人。这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逆向定义别人,是控制者最常用的方式。甩锅,指的是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而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控制者经常说这样的话:“是你让我这么做的,全是你的错,不关我的事。”“如果你不语言刺激我,我就不会打你”“如果你不和别人说话,我就不会吃醋。”等等。

不回应,对他人的询问不做反应。不回应潜在逻辑是:如果做出反应,就好像承认了被控制者是独立的。如果不做回应的话,就能假装真实的对方不存在,从而继续把对方和泰迪混为一体。不回应的另一目的,是采用切断关系这一威胁手段,从而达到惩罚被控制者的目的。

对他人的询问,控制者还可以是虚假反应,也就是说“好的”,但是却不会去做我所答应的事。这是一种非常隐蔽而自私的策略,并不是真正的回应,而只是“看起来在回应”。控制者对某个要求说“好的”,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接受这个要求。因为如果我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那就好像你已经是真实独立的存在。如果说“不行”,我就将不得不面对你的真实自我。

蔑视,就是假装对方不存在、或者轻视对方。

接下来,我们看看,除了语言策略,控制者还可能会采用哪些行动策略。

孤立对方。这是限制对方的朋友圈、限定对方的活动范围、从而使对方孤立无援,失去亲人朋友和其他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一旦他们没有了抵制者,就能够继续控制对方。

跟踪。跟踪者认为,自己的影子,已经留在了跟踪目标的“脑海里”,而跟踪目标的脑海,正是跟踪者一直以来最想存在的地方。他们感到,“我们是如此地接近”。曾经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有些跟踪者会杀害他们跟踪的人,潜意识的想法是:“是你让我这么干的,这是我所做的最后一件事,这样我就可以得到你了。”因此,跟踪者可能会杀掉他的目标,以防止幻想中的泰迪逃掉。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江歌被杀案。陈鑫的男朋友就是采取的跟踪策略,并且起了杀心。

所以我们看到,偏激的控制者,会杀掉被控制者,以阻止被控制者和他失去联系,还有些人因无法承受,采取了自杀行为。

最后一种是新建控制关系,也就是在失去上一个被控制者后,企图尽可能快地和另一个候选人,建立一种新的控制关系。

好,下面我们对控制策略做一个小结。刚才我们讲解了三类控制策略。第一类是避免体验自我的策略;第二类是追求外界认同的策略;第三类是避免分离和确保自己正确的策略。

探讨玩控制者的恐惧和策略,我们再花一点时间来看看如何转变与成长。

作为控制者,作者认为,应该勇敢面对、学会反思、重塑自我、学会询问和商量。

勇敢面对,是指要勇敢面对自己的痛苦。我们在前面的通讲课程中,已经两三次提到了勇敢面对自己的痛苦的议题。当时,我们说,这个痛苦主要是不被接纳、不被认同、被排斥的痛苦。今天,我们说这个痛苦就包括了自己的恐惧,除了对不被外界接纳、不被外界认同的恐惧,还要面对自己也会犯错、也会失败,面对自己和别人是独立的两个个体,面对分离的恐惧等等。

学会反思,主要是去反思来自文化习俗的影响。比如说文化环境中这类话语:“你需要……去做,才能……”“要得到认可,你需要这么干”“看上去像这样,你才算是漂亮的或英俊的”“你需要成为……才是成功的。”“除非有人喜欢你,否则你就什么也不是。”

反思这些文化习俗对人们逆向定义的不合理。

接下来,要重塑自我。在过去的通讲课程中,我们提到,要找回真实的自我。这和重塑自我是一致的。这要求控制者重新理解自己的感受、重新体验自我。不再把自己的愤怒归咎于他人,而去理解愤怒背后的恐惧是什么、渴望是什么,去理解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如何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最后,是学会询问。这是控制者可以做的改变控制关系的一种有益尝试。询问和商量,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听对方说话,意味着有勇气、有准备接受不同的观点,意味着自己正在摆脱泰迪幻觉。

对于被控制者,在第四周,成长的重点是“恰当地回应”。还记得我们第三周提到,被控制者要勇于走出两个误区,第一个是“容忍,关系会更好”的误区,第二个是“我还可以做得更好”的误区。本周,被控制者不再容忍,也不再勉强自己做得更好,而是采用如下“恰当地回应”方式:“首先,说出反对意见;其次,安静离开/躲开;最后,做好逃脱计划。”

接下来,让我们对今天的通讲课程做一个回顾和复习。

今天,我们探讨了控制者的恐惧和策略。我们主要是借助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的冰山模型来帮助大家了解,控制者的自我建构决定了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恐惧是什么,进而解释了他们采用的控制行为。

关于控制者的恐惧,我们说控制者有三种恐惧,一是恐惧自己不被外界认同;而是恐惧分离;三是恐惧自己犯错或失败。

关于控制者的策略,我们说他们有三大策略,分别是避免体验自我的策略,追求外界认同的策略,避免分离和保持正确的策略。

好,到这里,本周的重点内容就全部讲解完毕了。请大家安排好阅读时间,完成打卡。我会在小程序里和微信群中阅读大家的打卡内容,给大家反馈,也鼓励大家互相反馈、共同讨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