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盒子”引发的思考
“盒子”的起源
故事来源于COACH2018跨年峰会上阿里的赵喜鸿老师关于跳出盒子的分享:夜里孩子哭闹需要照顾,丈夫听到孩子哭,当他在盒子里时他愤愤不平埋怨自己的妻子,而他的妻子却全然不知;当他同理了自己的妻子时他就便自然地去照顾孩子,于是便跳出了盒子。喜鸿老师的故事引发了一场关于盒子的大讨论,盒子的比喻很形象,春生老师解读它其实就是我们的认知障碍和心智模式。从系统思考的冰山模型来看,心智模式处在最底层,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的系统结构,从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进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你在自己的盒子里吗?(觉察)
喜鸿老师说“当我们觉察到自己在盒子里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已经跳出盒子了”,所以要跳出自己的盒子首先要有觉察,比如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求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成为我们希望的那个样子而不是他自己希望的那个样子时,我们就已经在盒子里了。再比如我们工作中,项目经理抱怨开发效率太低,开发人员则抱怨项目经理既要产能又要质量却不给时间,当双方都钻进盒子里时便会产生对峙。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经常不小心就钻进自己的盒子里了。这也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有一段时间团队人员发生了较大变动,压力很大,在那段时间里,为了给自己也给团队打气,在可可师太的影响下我开始在团队群里写丰盛日记,我观察到那段时间团队的状态特别好,当师太征询我意见看是否愿意将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的人时,我犹豫了,本来是好事为什么会犹豫,我在担忧什么?其实无关外在,仅仅是自己,我把自己困在了自己的盒子里。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非常感谢团队里的每一位小伙伴,他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力量。
你是否愿意跳出自己的盒子?(意愿)
仅仅觉察到自己在盒子里就真的能跳出盒子吗? 就丰盛日记的事,我觉察到了自己的恐惧之声,但我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状态,我害怕被更多人看见,回过头来想想,这就是U里面提到的恐惧之声吧。我觉得在自己团队内部是安全的,那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环境,我钻进自己的盒子里不愿意出来,我不想跳出去,因为我不清楚外在的环境是怎样的。
其实生活中我也常常会有类似的体会,比如最近临近期末考试,当我看到自己的孩子复习不上心,一点压力和紧张感也没有,我就按耐不住自己的焦虑去干预,教育批评他,其实在那个时候我有觉察到自己,一个“我”对自己说:你批评是不起作用的,反而会让他更加抗拒。但我还是停不下来,因为另一个“我”在说:他的自觉性太差,我一定要扭转他的意识。被驯化的“我”企图跳出盒子,但是内外在的“我”不愿意,最后被驯化的“我”败下阵来。这让我强烈地理解到那句话:system change is an inside job,当我们的内心并不接纳那种觉察时,改变不会发生。
该如何跳出自己的盒子?(方法)
跳出自己的盒子其实挺难的,更不要说要别人跳出盒子了。喜鸿老师说“要视人为人”,通俗讲就是同理对方,体会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如何才能真正的去同理对方呢?我们知道改变需要由内而外,要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什么?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说白了其实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势,要改变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必定是一个长期而又痛苦的过程。春生老师强烈推荐U型理论,一个可以升级我们操作系统的工具,U型理论给的方法是知-止-定-静-安-虑-得,正所谓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境界有点高,需要我们长期不断地修炼才行。春生老师还建议“前行的路上最好找到伙伴”,幸运的是,我已经找到了一位愿意一起同行的小伙伴,确切说不止一位,是一群小伙伴,前进的路上将不再孤单。
当我们在盒子里时,会看不清方向,正所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去,换一种视角看问题,也许就会豁然开朗,当我们努力站得更高时也许就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吧。
最后我想说:修炼自己,跟随自己的内心,无问西东,做勇敢的自己!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