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的经历——篇二

2017-10-18  本文已影响0人  斗恶龙志

在讲对自己学习方法反思之前,先给这位网课老师李彬小打个广告,说说他的方法:“彬哥框架法,彬哥三遍法,彬哥改错本法”,后面会详细讲。再讲个我自己也很不开心的东西:高考试题中95%的题目都是书上题目的改编(早点知道我说不定就上清华了滑稽脸)。好了下面讲我对我自己学习方法的反思。

怎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或者换个说法,怎么样学才能学成?动机,方法,坚持。为什么学?怎么学?以及能否最终学成。过去我推崇方法,觉得只要方法对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在实践中却放着好方法不用,结果硬靠自己耐心比别人好那么一丁点(或者脸皮比别人薄?)硬撑下来。动机,唯有动机才是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希望,砥砺前行的源动力。那句“信心比黄金重要”,现在想来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才能说的出来的大智慧。刚好考完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主角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完美的动机。

方法:两个前提。总的原则:先搞清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用!比如学注会就是为了考过注会考试,上学就是为了高考。学习如同游戏,必须讲规则,素质教育说的再好听,高考不考,换句话说上学的规则就是为了在高考中考个好成绩(当然学习远不止这些,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那么起点和重点就很明确了,学习这个输入过程就是为了赢得考试这个输出过程。那么怎么输入必然要根据需要输出什么来定轻重缓急。只说我,迷失在前半部分,后果就是貌似学了很多,但是不知道有什么用,更不要说怎么用,体现在考试上就是“诶?好眼熟啊,不会做啊T_T”。自学的话就更不用说了。学习是为了考试,这是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前提跟人本身有关(至少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人的精力和耐心比自己最保守的估计还要有限。简单来说,光看都不一定能耐下心来看完一整本书,更别说学会了。

有了这两个前提,下面来谈方法:二+X遍。
第一遍要快,目的是建立主干(彬哥框架法)。一本书讲了几个重要的内容,他们之间是什么联系;每个内容又分为哪几个子内容,有什么联系,对于考试来说,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这些是老生常谈,但有个重点没重点提,主干建立起来了就要烂熟于心,每次都要拿出来温习,才能看了后面还记得前面。贪多并没有什么卵用,第一遍是单纯的学的过程,而光靠学最多只能掌握知识的10%,细节基本丢掉了,因此上来注重与“有什么用”比“怎么用”更重要。

第二遍才是深入学习内容。根据第二个前提,与其贪得无厌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记不住,还闹的精疲力尽倍受打击,不如只抓重点,有余力再看别的。那什么是重点怎么分辨?看考试考什么啊!要考的内容,看他个三五遍,做他个三五遍,做到看他题目第一句话就知道他要拉什么屎(彬哥三遍法指的就是书上的例题和真题至少做三遍):常考什么,怎么考,考点易错点在哪儿。完了能总结个一二三自然再好不过,提炼下加到主干上去,或者另编个考点表,出题人的想法就被你摸得差不多了。一个好的网课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大大简化第一二遍的工作量。很多网课的问题就出在看似大而全,但是看不出主次。防守中没有薄弱环节等同于全是薄弱环节。

X,其实不是指遍,而是输出。做真题做真题做真题,卡住了自然会回去翻(一遍),再卡住再翻(又一遍),卡哪儿翻哪儿,效率自然比漫无目的的从头到尾翻一遍高得多的多。要是有数据分析的能力,记录下卡住的内容和频率,还可以自己分析学习程度和效率。还有个要多翻的就是错题本(彬哥改错本法)。

下一篇讲感悟,一些迭代的思想,如何自学一项技能,还有关于投资上的规划,如果还有下一篇的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