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里的亲情
在我们地方语言里,关于父亲的称呼很多,就在我们几家邻居,有喊“baibai”的,有喊“爷”的,有喊“阿爸”的。无论喊什么,都有很浓的家乡味。

很小的时候,觉得天底下只有自己的父亲好,每次叫着“爷”的时候,心里那个甜劲让人永远地回味。有时还很幼稚地认为,父亲的口语称呼不能换成别的,那样是多么的陌生啊。
有一次,高年级同学问我,你有“baibai”吗?我想也没有想,就说,我没有baibai,我家里只有“爷”。那个同学反复地问,真的没有吗?我瞪圆了眼睛,认真地一个劲地摇着头。见我套了进去,他就哈哈哈地笑着,揶揄地说,我知道了,你没有“baibai”,说着很满足地转身走了。
望着他笑得颤动的背影,我恍然大悟,悔恨自己答得唐突,气得牙齿咬得咯咯响,但回过神来,更多的是一种说不清的浅浅的幸福的感觉。

其实很羡慕别人家叫“爸爸”的。每次听到邻居家的小伙伴亲热地叫着“爸爸”,心里总想着为什么我叫父亲“爷”,你看“爸爸”这个称呼多时髦啊。
早上上学的路上,总遇到同学一起走。这时就听每个人谈起自己的父亲,一个说,我阿爸今天给我穿衣服了。另一个说,我爸爸给我好吃的了,我爸爸就是太好了。听着那么多的事情,最后留给自己很深印象的,是每个人嘴里的“爸爸”“阿爸”这些很亲热的称呼。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时候这些称呼很少放在自己的嘴上,却紧紧地捂在自己的心里。在青春期里,有时陡然觉得自己和父亲说话少了,自然很少叫着“爷”这个称呼了。
但在无数个夜里,我都默默地喊着“爷”,无数个梦里大声地喊着这个令世界温暖的称呼。

当然,现在自己做了父亲,听着孩子叫着爸爸,也体会到了做父亲的幸福,有时也会逗着孩子,让他多喊几遍。有了孩子,对自己父亲又改了称呼,会跟着孩子自然地喊“嗲嗲”、“爷爷”。
无论怎样,在我的潜意识里小时候的称呼还随时抬着头,说不定在你不觉的时候会亲热地喊着自己的父亲——“爷”,我会看到父亲惊喜的眼神,激动得手足无措的样子,会体会到久违的父子深情。

称呼里的亲情是从心底里流溢出来的,它是多么的醇厚、笃深,它肯定也比所有的孝行多了浓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