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我们这里过端午节要包粽子,做香包,戴五色线,吃煮鸡蛋,喝雄黄酒,孝敬长辈, 给长辈送粽子。这是以前的规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节奏加快了。节日的气氛反而弱化了。现在买粽子的要比包粽子的人家多;香包基本不做啦,也是买;戴五色线也很随意,可带可不带的;因为现在天天能吃上鸡蛋,所以现在过节也沒谁家专门儿煮鸡蛋,吃鸡蛋了,已没有当初那种新鲜感了;原本给长辈送的粽子现在也变得五花八门儿啦:送米的,送面的,送油的,送枣的,送糖的,送油条的,送糖糕的,送烧饼的,送蛋糕的,送菜的,送粽子的一一五花八门,啥都有。现在看起来物品很富裕,花样很多,但却没有以前过节的那种隆重与神圣感了。我还是怀念以前过端午节的情景。
很早以前过端午节,包粽子是大事儿。那时包的全是黍米,很少有江米(条件好的家庭才有)。由于黍米很难煮熟,一般的人家提前十多天就开始泡米啦,隔三差五换换水。如果不换水,米就会泡着发臭。小小的,扁扁的黄米粒儿,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体积变得有原来的两倍大,用拇指和食指去搓那米粒,能够搓碎就说明泡好啦。然后买来粽叶 ,洗干净。上锅煮20分钟。待粽叶变软就可出锅包粽子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枣。包粽子的工作,一切准备就绪。 接着开始包。我们这里包的粽子一般都是四个角,个不大,还匀称。 邻县别的地方包的都是三角粽子, 个很大。粽子包好后密密实实地排放在一个大锅里,在院子里支起柴火灶,用文火煮六七个小时就煮熟了。待粽子凉好后剥开,绿叶,黄米,红枣搭配的非常好,香气扑鼻袭来,十分诱人。尝一口。软糯香甜,令人赞不绝口。
黄米粽子吃多了,很向往白色的江米粽子。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变好,用江米包粽子,吃江米粽子在贫困年代这种奢侈现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 因为一直吃着江米粽子。禁不住怀念起以前吃过的黍米粽子!那时的黍米粽子好糯,好香甜啊!现在想吃也吃不上了,因为种黍米的人家几乎没有了。
端午节前两天,村上手巧的妇女就开始做香包了,把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选上不同的颜色的布料,剪出三个正方形然后按对角线叠起来,把三块布连接在一起,香包的雏形就成功了。把花椒,大料,香叶塞进香包,用线抽紧,再把翘起的角挂上用五色线做的小花,用五色线做一个链子,这香包就做成了可以挂在身上了。把剩余的五色线搓起来,戴在胳膊上,脚踝上,脖子上。给人一种过节的喜气感。小孩子吃着粽子,身上挂着香包,戴着五色线,得意洋洋地行走在村街上,给人一种很新鲜的感觉。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端午节当天,煮鸡蛋是必吃的。当时的煮鸡蛋特别香。现在想来,因为以前吃不上鸡蛋。只有年节时才能偶尔吃些。所以感觉到鸡蛋特别香。至于雄黄酒,能喝酒的人逮住了机会。而女人,小孩子一般是不喝这种刺激性的东西的。
年纪大了的人,收到的粽子多。一般在端午节早上,就拿出来。散发给身边的海子们。此时的大人小孩其乐融融。
记忆中的端午节美极啦!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