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人忘掉阅读初衷的游记
一本让人忘掉阅读初衷的游记
或曰“最好的游记,也是最坏的游记”
《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著)短评
花了2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把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看完了。我的阅读时间慢慢从夜里转移到早上。把单人沙发搬到阳台,工作日从6点半看到7点半,周末或假日从7点半看到8点半。阅读是清晨醒神的最好方式,文字通过双眼缓缓流入内心,激活了沉睡一夜的身体,柔和、坚定、不疾不徐。
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虽然冠以“旅行笔记”之名,但是史料的篇幅占到了80%以上,与其说是“旅行笔记”不如说是“历史笔记”。大众游记以旅行为主体,穿插历史和感悟;此书则相反,以历史为主体,穿插旅行和感悟。
从全书的编排可以看出林达的写作意图。先从塞戈维亚的罗马输水道说起,然后讲到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其后的千年里入侵者纷至沓来,独立国家相继建立;再到1492年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联合成立了西班牙王国;几百年后进入18世纪西班牙和法国联谊;再往后,林达启动了对西班牙君主、共和、左翼、右翼的政治论述,沿着西班牙内战和近代民主改革一气呵成、直到全书完结。
一开始我觉得自己被骗了,如果是历史我宁愿去专攻历史的书。可是转念一想这正是游记的另一种形式:不是用眼睛和嘴巴去旅行,而是用历史和思想去旅行。如果不是读林达的游记,我不会特意去看西班牙历史,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收获。归根结底,旅行有很多面,如果你对旅行地的历史感兴趣,十分推荐你读这本游记,因为可能没有写得更好的了。“第2版、第15次印刷”,这两个数据表明《西班牙旅行笔记》已经从“近年好书”慢慢迈向“经典好书”的行列。虽然定价60太贵,但全书35万字、525页、320张图片,丰富的内容让林达的书在茫茫书海中得以略胜一筹,最终坐上了我的书柜。
只是不知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在写作上存在取舍,林达在历史论述时稍显拖沓,有些地方存在明显的、生硬的转折。比如199页“可是,欧洲从古代走入近代的转折,总是伴随着困惑的”,这句话的上下文在逻辑上不顺,给人硬要插入的阅读隔断感。同样的隔断感很快在210页又出现。作者突然说,“五年之后,拿破仑被迫把西班牙交还给了西班牙人”。而这其间的缘由什么都没交待啊!
林达感兴趣的是西班牙的历史、政治及宗教根源,并非简单的吃喝玩乐。如果把旅行比喻成“在咖啡厅喝咖啡”,那么林达总是不由自主的把眼光放到窗外,去看看世界到底在发生什么,咖啡厅的人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作者对感兴趣的人和历史细节花了大篇幅描写。比如用了4页篇幅写唐吉可德,用了20页来写洛尔加,用了60页写西班牙内战!如果游记要写超过10万字,这种技能必不可少。庆幸的是林达的写法还比较吸引人,西班牙内战也确实有可写之处。而且,林达以作家乔治•奥威尔(国际志愿者)的视角来写,也满足了我对作家这个群体的好奇。最后整本书看完,我已经不当这本书是游记了。
其实“游记”本来并非文体,只是内容的概论,但却可以包罗万象,也因此更考验写作功力。拿观赏弗拉明戈表演来说。我也看过佛拉明戈表演,林达的描述远不能满足我在现场所感受到的震撼。可是林达的功力在于不去描写表演本身,而是去评论表演的方式。比如,我只关注到了表演者的汗水和用力,林达则观察到了“跳的好的弗拉明戈舞是适度的……舞者把自己的节奏能力留下三分,那三分用来维护自己的风度”。
在书的后半部分,林达似乎缓和了历史纠缠,开始写蒙特塞拉特的风光,但内心始终绕不开历史。顺着风光,作者开始谈论内战结束后西班牙的国际化道路和国民经济发展,接着又回到佛朗哥的治国手段。最后100页作者几乎放弃了游记,专心写西班牙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从佛朗哥的独裁统治到胡安•卡洛斯的虚位君主,从佛朗哥死去到胡安•卡洛斯加冕,从胡安•卡洛斯任命苏亚雷兹为首相到1981年“2.23政变”,一直到2006年“埃塔”宣布停火。
合上这本书,我有一种满足感,主要来自对西班牙历史的知识性收获。我也有一种矛盾感,不知道自己看完的这些东西该怎么消化。这本书,深沉又肤浅、简洁又繁复、轻松又沉重。这种阅读快感本应是小说的“特权”,在小说以外,这种变化多端的体验让我浑身不自在。最大的原因来自“首尾不呼应”:我忘了为什么当初要看这本书?我因为想看游记而买了这本书,最后却因为历史喜欢上这本书。对于这样一本让人忘了初衷的书,我只好用一种取巧的方式来评价它: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游记,也是最坏的游记”。
文字的力量是要看文字才体会得到的,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所有写作者:看了你文字的那些人才是你的受众,而那些没看你文字的人,他们永远把自己排除在外了。
darling也在同时看这本书。我们会对其中感兴趣的部分交流,发现彼此印象深刻的部分有重叠也有相异,但我们在讨论中都表现出了“讨论的兴趣”。一是西班牙的历史进程曲折,二是林达的写法有组织,这让这本书很有“讨论的价值”。林达成功创造了一段西班牙旅行的完整印象,达到了“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可以感知、可以完全解释的连贯提,而是永久的对感觉的渴望……作者应该描述一种感觉”。
阅读这本书真正有趣的是它诠释了游记的“可能性”。一个写游记的人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洞悉旅行地的社会变迁、明察当地人们的民族性格、触摸不同文化的行为和艺术,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吃喝拉撒。我们看游记,也不是在看别人怎么吃吃喝喝,更多是看别人的思考。如果“游记”是一副照片,那么这副照片里不需要太多的姿势或美景,需要的更多是光线、构图、创意。林达有了一个写作者应该有的态度,我也自认具备了一个读者应该有的态度。
我合上这本书,心里翻滚着对西班牙历史、艺术的所有思绪,忍不住感到阅读真美妙。
以此记《西班牙旅行笔记》(林达著)
(备注:林达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对夫妻的笔名)
若干精彩片段与你分享:
(作者谈到1826年被任美国驻西班牙公使的作家华盛顿•欧文)
“……写的是文学作品,可是和他的学术笔记对照,基本事实都有根有据。他的笔调带着新大陆的遥远和散淡。西班牙对他来说,不是一份消受不了的美艳,而是一本丰富耐读的历史书。所以,他功夫扎实,却下笔朴素。……在他笔下,国王贵族和贩夫走卒都是人,和他自己一样。而他的同情,总是给予弱者,那些历史上的不幸者。”
(作者谈到犹太人因宗教偏见被西班牙天主教驱逐)
“……如果你愤恨,你就和对方站到了同一个平面上;只有当你开始怜悯对方,你才终于有能力离开了脚下可悲的境地,你的心开始有能力随着提琴的旋律上升了,你自己就有希望了。人对宗教的寻求,正是循着这样一条路径在走。”
(作者谈到西班牙在分裂又统一后的民族心态)
“西班牙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有来自罗马的人,在西班牙建造的神庙里,奏响古乐;有来自莱茵河的哥特人,在西班牙的土地上,纵马驰骋;有来自北非的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王宫里,让泉水淙淙低吟;……有全世界的人,如我们一样,背着行囊,在西班牙大街小巷、山川河流上留下足迹。”
(作者谈到佛朗哥政权的矛盾)
“1939年2月6日,西班牙共和政府总统流亡法国,佛朗哥将自己附上国家首脑的位置。他对共和政府的支持者冷血至极,对幸存者极度迫害,赶尽杀绝。可是另一方面,以共和政府的行为方式,即使共和政府取得胜利,也会发生类似的事件。谁当权,都会流血,只是流谁的血。这就是一个国家内战的悲剧。西班牙在内战结束后,即进入了二战时代。但佛朗哥很有骨气。他拒绝希特勒想穿过西班牙攻下直布罗陀的提议。而在英美盟军要通过直布罗陀攻击北非时,佛朗哥保持了视而不见,实际上也就加入了同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