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人家

《寻常人家》第一章:春幸出世(2)《一支笔的故事》

2019-01-10  本文已影响172人  Chosing_春幸

  青年看着眼前的小儿子,满心欢喜,虽然他一直希望自己有个女儿,可他见到儿子的那一刻已经释怀了。此时此刻,医院里响彻的,已经不是妻子分娩的喊声,而是儿子哇哇的哭声,哭完,又是嘴唇的哆嗦,即使哆嗦但是还在继续哭闹。护士一听便说,这孩子今后的脾气一定很大。青年笑了笑,再次被喜悦再次包围。

  这样的一件事,在即将入冬的时候,温暖了这青年一家子,也给原本困顿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青年姓杨,名叫兴贤,是南约上杨村的一户人家,两年前因为生计来到镇上,做了的一个摩的司机,在镇中心的街头开了一家商店,店铺是租了街头谢氏一家的房子。夫妇二人起早贪黑地经营店铺,丈夫开着摩托运货也搭客,还算是可以维持生计。

  一年前,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刚满三岁,还想再要一个孩子。虽然艰难,他们还是想坚持下来,经过一年来的打拼,他们刚好把家稳定下来,这会儿小儿子也出世了,家中又多了几分热闹。

  几天之后,待妻子恢复些许,他和妻子还有母亲(父亲在一年前病逝)、妻子的奶奶、父亲等人。待在病房里,看着熟睡的小儿子。几个人在讨论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给这孩子取什么名字好呢?在杨家的传统,除了姓氏之外还有个辈分,青年他们是“兴”字辈,到了儿子是“春”字辈。也就是说“杨春”二字已经定了,就看最后一个字如何取了。

  当奶奶的就说,这孩子这么闹腾,将来恐怕是个顽童,不如叫“杨春顽”?青年一听,陷入沉思。妻子一听,这么难听的名字,坚决反对,但又实在没有想到取什么好。

  这时候,妻子的奶奶发话了,这孩子在你们最艰难的时候出世,希望他一生一世“勤勤悻悻”(客家方言:勤勤恳恳的意思),不如就叫“杨春幸”吧!

  大伙儿一听,“春幸...春幸...”这个名字好!就这么定了!

  从此,寻常人家的故事:青年大儿子春庭,小儿子春幸,就是这样一幕幕拉开了序幕。

 

  第2节:一支笔的故事

  春幸出世之后,韶关恰好那年入了一个50年不遇的寒冬。青年夫妻百事哀,他们突然想到了两个孩子的以后,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自然不一样两个孩子和他们一样:没学历、没手艺,光凭双手和劳动力。

  望子成龙的念头,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定要在他们这一代就终结贫困的现实!春幸睡着睡着笑了,让他们心头感到一阵温暖,刚刚说过的誓言他们更加坚定。

  可是,这年头光景不怎么好,这一年才刚刚在镇上站稳脚跟,如何才能过上稍好一点的生活呢?无非是想几个赚钱的法门罢了,刚到镇上之时,他还是骑着小破自行车来往于老家和镇上,收捡废品的一个青年。后来听说开摩托车能挣钱,于是东拼西凑买了一辆二手摩托,他开始发了狠似的不顾风吹雨打去载客。有些时候累了,他就靠着妻子说想休息一天,可是妻子突然生气地说,你看看两个孩子,都不容易,不赚钱拿什么养活他们?你再去一天,我会好好看店的。

  正是这样,一个个坎挺过去,一天天的劳动,家里的条件开始好起来了。一切的努力,似乎都会促成下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冬季某天,青年人载了个客人去市场看地皮,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块地、一栋楼、一个完整的家...无数的思绪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将来孩子长大了,总要安家的。

  青年回到商店,妻子正抱着儿子在门口一边烤火一边看店铺。他把这个疯狂的想法和妻子分享,说是想买一块地,盖一栋楼。妻子并没有觉得这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相反特别支持丈夫,毕竟在镇上有一个家是他们真正立足于此的标志。价钱上虽然有些困难,但是咬咬牙还是可以挺过去的。

  只要每天勤快点,嘴巴放甜一点,和周围邻居关系好一点,生意也会更加好,加上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载客,总会解决的。她看了一眼熟睡的春幸,也没说什么,心中却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

  一个月后,春幸满月了。那一天有很多亲朋好友前来道贺,对孩子都抱以祝福和希冀。夫妇俩已经盘算好,买下市场边上一块200平米的大空地,作为给春幸的满月礼。这份礼物的厚重,多年以后春幸成年了会更加明白。同时他们有了这个新目标:将房子盖起来,给两个孩子安一个家。

  日子自然是要过得紧凑一些了,他们虽然在镇上生活,一周也买不起两次猪肉,买来了也是给孩子补补,他们自己就吃红薯或者吃春幸的外婆带来的青菜和萝卜。丈夫是越来越早起了,有的时候半夜还能接到电话,马上出车,加上给一些商店运货,忙得不可开交。

  妻子也做好了长期坚持的准备,甚至在那年大年初一还不休息,依然开着店铺到十二点,看着万家灯火和团聚的人家,他们心中充满了感慨,可除了他们自己,还有谁能够体会当时处境的艰难呢?事已至此,没更好的办法了,只要是能把这件事情做成,一切苦痛都会过去的。

  开年后生意好了起来,夫妇二人也都瘦了一圈。这时候,他们家有了一些积蓄。年轻敢闯敢拼,他们已经做好打算:年底动工盖楼,资金用一年时间筹措。说是这么容易,可钱从哪里来呢?靠着他们手上的一些积蓄最多就是填个地基而已,而盖楼、装修、家具、人工...那一样不要钱?没了办法,只好厚着脸皮向亲戚借钱。丈夫找兄弟姐妹,妻子找父亲。前几年结婚的钱是借的,刚刚还上,从各兄弟手上总要每个人借一点,还有分的田地钱,再者妻子姐妹打工的零花和岳父母的稻谷收入...就算厚着脸皮也要去借。

  另外,一部分材料费还能赊账,动工的人工费用补上,最后的装修也追求经济不做太大的花费,再用一年的劳动挣回一些钱,填上。就这样东拼西凑一整年,这些费用才算是凑齐了。

  开年后不久,房东谢家人家,他们的女儿水清刚好周岁,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闹,谁能想到后来长大之后俩孩子会有那么多年的友情呢?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会一个个故事将过去。

  1997年,全国人民都在期待着香港回归这些国家大事。回到镇上,在小人物身上的事情也不小了,夫妇二人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筹措资金,只为了在年底动工盖楼。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刚刚准备周岁的春幸,已经会叫爸爸妈妈,并且可以自行走路,这让他们很是意外,因为大儿子到了两岁还要背着。

  到了春幸周岁那一天,一家人杀鸡待客庆祝。客家有个传统,那就是孩子在对岁(周岁)那一天,要抓阄算命。原意是从这个抓阄的过程中,看到孩子的人生会做什么事情。于是,妻子在家中的桌面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鸡腿、一百块、笔、玩具、车钥匙、锤子...

  他们把春幸放在桌子上,让他自己爬过去(其实他是走过去)。夫妇二人不说话,但一旁的妹妹就在喊:“春幸,抓钱!抓钱!”春幸似乎不屑一顾,从一百块面前踩过去,一把抓住了一支笔拿在手上把玩。夫妇对视了一眼,互相点了点头。再让春幸重抓一次,他还是只要那支笔。于是他们都欣慰地笑了,春幸的大伯说了一句:好极了!杨家是要出文人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