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第二季No.3篇】你我他的相处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起因是由于我组建的读书群里有书友分享了一篇关于《人民的名义》的文章,引发的广泛的议论。文章作者以心理学的角度觉得这部剧就是部直男剧,因剧中大篇幅凸显男性,对于女性的描述着墨甚少。评判的依据是同为政治题材的美国《纸牌屋》中对于女性和家庭的描述就比较多。
群友们脑洞大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关于事业,爱情,婚姻。奇思妙想,精彩纷呈。
【文化差异】
我也想站在自己的角度剖析一下这一系列的问题。从看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的文章起我就有一个疑问,是否研究心理学的人因长期从事个体心理的研究,重视个性与人格的完善,对历史政治以及长久以来的文化氛围下对于人性的压抑有着特殊的情绪。
当读到很多孩子因父母亲的过多干涉造成长大后的种种心理问题时,我也感觉到很痛心。中国文化中过于强调孝道,导致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人物品,压制孩子的个性。内心的真实诉求被世俗道德的理性压制着,久而久之,终成悲剧。
为什么提到是父母?因为一个人的人格和认知体系构建最初就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是在自己的父母身边逐渐成长和完整起来的。这个时期如果造成一些创伤和阴影,会深远影响这个人的一生。
我们可以呼吁年轻的父母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给予孩子个性及诉求的尊重。但这些父母能否理解,又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的观念不只是从小到大的父母教育方式,还在于整个社会环境下文化观念的熏陶。
就像日本人觉得大冬天的让孩子光着身子在雪地里跑步,洗冷水澡,是对自己精神的一种修炼,但是同为东方文化里的中国人就不会这么想。
俄罗斯战斗民族崇尚力量和战斗,对于欧美人来说,这样的倾向就更缓和一些。欧美人的家庭观念,家族联系的文化跟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宗族联系的文化又是千差万别。
单纯去批评一种文化和一种体制,觉得某某就是好,本身就是一种狭隘。
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你掏心掏肺,你为何不知珍惜。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因为你对我的好,是依据你自己的评判标准,而不是我的。即使我把我最爱吃的鱼肉都给你,可你根本就讨厌吃鱼肉,结果就是两个人都痛苦。我们不知道当事人是不是乐意,又怎么能站在道德的高度去“声援”呢?
对于文中批评这是一部直男剧,以西方的纸牌屋这类电视剧作为对比,但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东方人是比较含蓄委婉的,西方人是比较直接了当的。所以东方的作品里对于情爱着墨不多,即使表达,也是曲折离奇,九转回肠。西方对于情爱的表达则比较奔放直接。
在中国,一个直接表达家庭和情爱的人不得不面对在对于情感委婉含蓄的文化氛围里,显得格格不入。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很容易会评价这样一个人不够沉稳,不够低调。
我没正儿八经学过心理学,但我知道现行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多数来自欧美,当我们遇到不同文化差异下的冲突时,先别急着下定论,即使是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多社会问题。很多对于心理咨询给出的建议,也不能照搬国外的思路,解决不了就觉得是国内文化不好,是国民劣根性。
对于文化的担忧,我觉得大可不必惶恐不安。因为这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作品在通过互联网能够被迅速了解,中国人相比于过去,思想观念和个性释放都要进步很多。
那么对于感情,婚姻,男权还是女权,到底怎样的标准是对的?好像女的天天在家做饭洗衣服,这样极大地压制了女性的职业发展。很多人觉得男的会做家务很好,注意,其实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男的工作不落下的情况下,还要会做家务体贴老婆的话,才是模范好男人。
那些老婆是女强人,自己在家带孩子的男人,在中国的主流文化意识里,是相对异样的存在。而且我相信很多中国女孩子也不希望自己老公是这样的,毕竟在公司在单位也是会跟别人比老公的。
研究心理学不要顾着批判,帮弱势群体说话很多时候是会自相矛盾的。比如说一个女博士很爱她老公,她在事业上没有多大野心,就想着相夫教子,做丈夫的后盾。她很享受这样,咱们就不能站在要伸张女权的角度觉得她很悲催了。
【原因探究】
发现问题只是第一层面,通过探究和思考,能否知道如何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避免呢?
如果不能解决,只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事情没看懂,第二,知道问题核心却做不来。
我想通过老子的道德经来阐述一下你我他的关系,并从中探究如何解决关系中的痛处。
【道生一】
生命的孕育确实非常奇妙,而人作为高等生物所具备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具备思想。一定程度上说,“我”就是自己过去所有体验与认知的集合。人在婴儿时期,由于父母的悉心照料,父母成了孩子自我意志的延伸,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等到慢慢长大,孩子会遇到很多事情是父母也解决不了的,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在不断的体验中逐渐完善和贴近现实。
由于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遭遇一些意外情形,所以人们并没有很好的安全感。一些人通过向内求,通过理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来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另一些人是通过追求世间的名利权势,来对自我进行扩张。有了名声可以影响更多人,有了钱可以买到人和物,有了权势可以控制更多人。这都是人性对于自我扩张的追求。
有的人沉迷于自我的扩张中,盲目信赖名利会带来自我的全能,最终脱离实际,迷失了自我;而有的人在地位财富上升的时候,懂得用责任和义务来遏制自我的膨胀。后者对于自我和他人的认知都是相对客观的,没有脱离实际。
通过沟通和实践,来磨炼完善的自我,在协同中协调彼此责任和需求的平衡。不要去指望有个完美的另一半来承担一切的不容易,即使有这样的人,迟早也是会离开的。
【一生二】
人多多少少都会把自己的想法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自己的想法被表扬了,自己就会开心;自己的想法被批判了,就会沮丧。
程度比较重的人,凡事一定要争一个输赢,一激动起来,观点是不是客观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我要赢。如果我输了,我就感觉我的人格,尊严都受到了侵犯。
人都是自恋的,喜欢赞美和夸奖,讨厌挫折和批评。但人生不会按着自己的意愿在走,总是会有很多意外情形。能不能有一个完善的自我,就取决于如何对待挫折,批评和不同的意见。
在遭遇一些人生逆境的时候,原先的自我遭遇到了考验,肯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客观认识自己,那么思维定势就会慢慢被打开,会想着去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女孩子很多都是大叔控,男人很多都是姐姐控(尽管心里喜欢年轻漂亮的小妹妹,心里还是希望有个姐姐式的女人)。其实道理都很简单,这都是有故事的人,经历过一些生活的挫折和失败,对自己和他人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懂得倾听和理解。
现在有无数人在担心爱情,担心婚姻,觉得想不明白,为什么曾经那么好的情侣,会分手;为什么曾经那么好的夫妻,会闹矛盾,会离婚。
其实所有婚姻,感情,友谊这类比较平等的关系里,有个词叫协同,非常关键。
不管是男主外女主内,还是夫妻双方都在外有自己的事业,还是女主外男主内,或者是两个人都满足于眼下的小日子。两个人能够协同好,彼此觉得舒服,这才是最关键的。
马云的老婆张瑛,在创业时期她也是能力很强的职业女性,帮助马云解决了很多问题。在企业发展进入正轨,孩子慢慢长大,张瑛又觉得培养自己的孩子很重要,于是她又回到了家庭。
我觉得这并不冲突,很多人的烦恼都是因为没能协同好,顾着自己太多,或者违心地去牺牲。
一个男人,口口声声说只要家庭幸福,不在乎有没有事业,所以跟一个女强人在一起,天天在家带孩子做家务。结果心里是很不平衡的,他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做一番事业,只是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心中是有很多不甘心的。
这就是没能协同好。女强人不能以自己的事业来强迫自己的老公在家带孩子,男人也不能以一家之主的角色指使自己的老婆做这做那。
只有协同好,才能够心甘情愿地去做事,彼此才能够有很好的默契和配合。
在恋爱初期,两个人的协同意愿度比较大,双方都得到了自我意志的延伸,在多巴胺和荷尔蒙的一起作用下,彼此得到了很大的愉悦。
等到时间长了,人们更愿意顾及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在初期违背自己初心在牺牲的那个人,到了后面不愿意再那样牺牲自己去协同了,而不能再得到协同的那个人也因为落差感觉糟糕。
如果熬不过这关,感情基本走到了尽头。
如果能在后来的磨合过程中,不断矫正对彼此的认知,建立新的协同,那么两个人能够走进婚姻,一直走下去。
当然,婚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不能用心协同好,很多矛盾和情绪就会慢慢积累,两个心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能不能白头偕老,依赖于两个人的协同程度。
【二生三】
亲密关系,是最容易走上一种歧途的。那就是把对方当作自我意识的延伸,觉得对方是自己私人所有的。于是乎出现跟孩子争爱人,跟儿媳妇抢儿子,还有就是不允许自己的爱人有异性朋友。
只有把自己和他人都能当作独立的个体,就会发现每个人不是属于谁的意志延伸,而是有着自我意志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追求个性释放的权利。
你我他的关系摆正了,那么就达到了三生万物的境界,因为世界上的关系无非就是你我他。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说明,发现问题得要看清问题,如果与我们息息相关,更要学会如何解决,哪怕只是一种尝试。而不是探究抱怨之后,把它归咎于文化,归咎于人性。
协同,是我今天突然脑海里闪过的一个词。至少在我的认知里,能够解释几乎所有关系和谐与否的原因。协同不只是协助,而是根据彼此的诉求与责任协调后的行为。强调发自内心,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沟通,才能真正尊重彼此的意愿。
于是丈夫发现原来自己的妻子并不喜欢在家里一直带孩子,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两个人会商量一个规划让妻子不至于一直郁郁寡欢。于是妻子发现丈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坚强硬派,很多时候他并不想一味地去竞争,不会再一直去提别人家的老公有多优秀。
协同的理念在上下级的关系中并不能很好地施展,那是因为上下级存在着权力的不对等,下级更多是协助上级,而不是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
最后回到讲《人民的名义》的那篇文章,与其说对女性凸显不够,倒不如说是对当下女性生活状态的不满。以此判定这是一部失败的直男剧,我觉得是有失偏颇的,一方面至少它揭示了当下很多女性的职场和婚姻状况,另一方面对于官权腐败的揭露也是中国人畏官恨官奴性心理的一次个性解放。至少其中把政府和官员摆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是一次拨乱反正。
【处理公式】
【协同=完善人格(沟通前提)+坦诚沟通(表达诉求)+具体协调(承担责任)】
【路途心声】
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错综复杂。没有一条确定的标准是可以一试百灵的,我提出的协同公式只是把一个复杂的关系问题分解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不同的变化都会影响协同的效果。协同公式不是用来保证每段关系都能和谐共处,而是用来检验关系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随之改进。
适应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这篇文章是我自己从心理结合文化的一些思考,写了很久,因为在反复梳理观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欢迎批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