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北京,相关的一些见闻所感
记——由上海到北京,一路上两三个印象深刻的事,以及在北京的见闻。
1.
去北京前,先从苏州去了趟上海,在去上海的动车上听到隔壁座位两人的一阵交谈。
其中一年长者(A)应当是另一人(B)的领导,隐约听到A说了这么一句话,“对与错已经是历史,重要的是认知。”乍一听,还觉得有点耳熟,罗胖的【得到】各栏目中经常会谈到认知二字。
平常自己和他人也好,或者多数人也罢。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大多时候都喜欢凡事分个对错。可事实上,绝对的对与错本就不多,而且在这社会中做一个非黑即白的人貌似不太可能也不太适合。对了又能如何,不断加强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很容易造成思维的僵化。最难能可贵的应该是对于,对和错这两个判断的认知。认知水平的提高,才更多的是自己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提高,而不是纠结于对还是错。
兴趣爱好是可以培养的,人如果没有一两件可以全身心投入做的事,人生过得真就很无趣无聊。这句话是听A讲给B的。他问B有没有什么和工作没什么相关的爱好后,说的一句话。我深以为然。
2.
从上海去北京的时候,在苏州北转乘。
窗口排队的时候看到一个外国人也在隔壁排队,终于到他的时候,拿起手机给工作人员看手机里的截图,并说“two tickets”。
窗口人员查看了他的车票信息后,说“no ticket”。
接下来,互相之间“two tickets”,“no ticket”来回好几次。直到这个外国人拿出本子和笔涂涂画画了几笔,在将本子对着窗口。可是窗口里的工作人员还是说“no ticket”。
从他们的交谈中,我感觉这个外国人貌似是要去武汉,但是他想去的车次应该没票了,而其他班次得去苏州站搭车。当我有意去尽可能帮他的时候,看着他拒绝了一位旁观者,说“xiexie,byebye~”。
这件事给我的感受是,语言,特别是所在地区的语言一定要做到能听能说。而自己学英语这么多年,水平还是有限的可怜,真是一件可悲和可怕的事。
3.
在北京终于第一次来了一场酒吧之旅,还听了四个乐队的现场演唱。其中【自画像乐队】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亲眼看到一个近40岁的大叔还在做主唱,而且激情四射燃点自爆。乐队的鼓手更是一个19岁的男生,不知道他是否还是学生,但他确实已经成为乐队一员出来演出。
在北京也终于第一次看了一场话剧——都市爱情喜剧。几位演员看着都非常的年轻,估计年龄最大也就是25岁左右的样子。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从事着话剧演员的职业。我是不知道这行当工资如何,只是感觉可能不会太多,但是工作还是蛮辛苦。
对于自己,是比较震撼有这么一帮人,真实看到他们投身于热爱的行当中(也许,这行当也营利也不错吧)。我们多数人被教导的就是,找个赚钱的事做着,而且喜不喜欢真的不重要。
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我还是愿意相信我们可以不要为了工作而放弃了生活,不要为了工作而麻木了自己。我要赚毛爷爷不假,甚至想能快点,能多点。但是,多快好省的大跃进是历史的经验,值得反省。
看到时机得快点抓住,做事的效率也得快,这应该都是对的。但,心态应该慢一点,人不能急躁,心思得沉得住。往往就是,人越急,事情总没做好。我有过弹吉他的经历,但是急于求成,没有坚持到最后。我有过表演的想法,但是没有真正的投入,所以我连自己都做不太好,更别提演角色。
4.
到北京是来开会的,结果开会的内容真是没有记住多少,但是和一位演讲者的私聊却是获益良多。
清华硕士毕业的王先生就是如他自己所说,一开始就拿到了人生列车卧铺票的一员。而我,顶多算是拿了一张硬座,还是不靠窗的那位置。不过,大家都知道,在火车上还是可以补票,也有人可能还中途就下站。个人的自我修养,对于自己的发展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毫无疑问,如果人生乘的是列车,那坐硬座的我想要补一张软卧。王先生提到三点:
1.全力以赴&刨根究底
做事情还得要能投入,得需要搞清楚原理状况,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ps.我想,肯定不是所有事都需要这般做,这种判断就是自己磨炼出来的。)
2.全力以赴&刨根究底的能力
努力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每个人取得的效果不同,这就是差距所在。学习的方法,工作的方法都是需要不断的迭代更新适应现状,还有就是用劲得用巧劲才能四两拨千斤。
3.“顿悟”
接上面,常常事情是做了很多,但就是不进门道。这个时候,需要一点顿悟,这悟了,就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天地,不然还是在门口转着。当然,我还是觉得,这顿悟不是等到的,一方面肯定也是积累的足够,恰巧再灵机一动而来。
王先生2015年在一个月的时间自学iOS超过了公司其他人,重点是公司的人还不赖。尽管王先生肯定是有着很多知识的积累,所以能够快速的举一反三,辩证理解等等。但是,学习了两个月的自己,还是进步不明显,无论有什么理由,都是有点说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