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的意义
《大学》里面说“修身为本”,可是如何修身,却没有说。修身为什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没有说清楚。我们看诸子百家的著作,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说了很多,可是对于修身,却几乎没有提及。
修身,是对自身的提升。自身能力的提高,则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水平就会提高,所以,修身是基础。这其实不是根本原因。修身,关注的是自身内在的东西,通过对内在的感受,进而锻炼自身,提升自己,再通过对自身的把握,延伸出去,以至于家、国、天下,故而修身为本。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儒家、道家、佛教的认识,停留在文字或者师傅的传授中,忽略了修身为本的价值,导致了不能真正领会深刻思想的内涵,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所以不能与时俱进,陷入教条主义而不自知。
世界是物质的,而人心是主观的。主观能动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克服主观的心理因素,才可能做到客观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其实是认识水平的差距,至少要能排除利益、亲疏、情绪的干扰,还要能排除已有观念的干扰,否则,唯物主义就无从谈起。而这的基础,恰恰是修身。
佛教的内容,不要太多去关注大乘的思想,修身的基础做不好,顶多是教条的模仿。踏实的修行,才是提高的关键。持戒、苦行、念佛、禅定等等,方式不一,但要落实到对心的锻炼上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心智坚定,才能宠辱不惊,才可能不受利益、情绪、感情的干扰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客观的物质世界,必然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道”。把握不住规律,认识不清“道”,根本原因就是内心不定,不定则必然随情绪、感情、利益而动,随波逐流习惯了就感受不到动了,所以要静,静坐不是坐着不动,而是内心的平静,平静不是不思不想,而是去体会思、想的念头,去体会专注和走神,感受心理的变化,进而去把握它。止于至善,致良知,都是在内心冲突中不断巩固好的正确的心理。修身,不是锻炼肌肉和骨骼,而是对心灵的锤炼。
内心平静了,对自己身体的感受就更加敏锐,由此产生的中医,就是在感受自身的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不理解中医,只是说明了现在的人们对于自己身体的不敏感,进而听信健康、保健的谣言,岂不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