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之间,情境大不相同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遥远的星空2016

为什么如今会出现很多与“慢”有关,譬如“慢城”“慢生活”之类的说法呢?这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他们希望节奏变得稍微不那么快一些,不要总是处于一种急匆匆赶路的状态之中,而是要学会在赶路的同时,也能给个人思考以及沿途的优美风景留出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在人们的需求中,“快”与“慢”并不一定意味着一种不可协调的矛盾,而是一种具有艺术之美的相对——这取决于是否应对得当。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但一味地快,有时并不等同于高效率,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一点,孔子讲得就非常明确:“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如何能在“快”与“慢”中求得一个动态的平衡,兼顾公平与效率,这需要人们深谙和具备为人处事时如何才是更明智之举。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国际著名心理作家、品牌营销专家、演说家迪安·德尔·塞斯托也讲出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如果你既想保持自己原有的节奏和步伐,又想确保自己在生活各方面都处于健康状态、运转良好,就非常困难。”事实上,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但是很显然,随着科技力量的飞速发展,“快”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生活的鲜明特征,想要再回到过去的那一种所谓“慢”状态之中已经不可能。所以,如今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能很好地认识和处理好“快”与“慢”的辩证关系,该快的时候一定要快,不需要快的时候也要学会如何才是合适的“慢”。对此,迪安·德尔·塞斯托创建了shiftpoints(意即思维转移点),其主要功能有两点:一是分享一些清晰和易于理解的简单观点,以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二是让你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能从PointA顺利移动到PointB。简言之,shiftpoints就是一种简单的、很容易理解的逆向思维方式,能够为我们的沟通、人际关系、视野等带来新方向,可操作性很强,可以立即付诸实践。

在《快行动,慢思考》这本书中,迪安·德尔·塞斯托提出了201个shiftpoints。不要一下子被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吓住——对于每一个shiftpoints,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实践,需要的时间不等;所以有必要以自己的 节奏感来处于这201个shiftpoints:不妨一个一个来,至多同时兼顾几个,最好要确保落到实处、产生效果。任重而道远,不要期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到一蹴而就。

看一看这些shiftpoints到底都讲了些什么——或者:假如你是一个商品,你会买下自己吗?或者,我们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因为我们总是在喋喋不休。或者,能让你分心的事情,都是当下的累赘。或者,对比不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或者,发现别人真正的需求,然后实现它们……只有当一个shiftpoints与自己此时此刻的状态产生共鸣的时候,自己才会有一种紧迫感,觉得确实如此。

比如,对于“‘尽快’从来都不是一个承诺,而是误导”这一个shiftpoints,每一个人会想到些什么呢?是否,会想到了自己经常对于别人的回答:没问题,我会尽快干。这样一个承诺,有的时候确实能够在大家公认的“尽快”的时限内实现;但或许更多的时候,“尽快”的确是变成了推迟工作、表现欠佳或者违背诺言的一种策略,自己已经下意识地为自己将来的拖延或者失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不如,自己对自己严格一些,明确一个能够完成的时间点,然后尽可能在这个时限兑现承诺。这样做,还是会有两个结果:或者做到,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到——这些都很正常;但没有做到的时候,必须自己检讨一下,为什么没有做到,以后怎么避免或者杜绝……

迪安·德尔·塞斯托告诉我们,在自己试图使用“尽快”这一个词语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两句话。第一句:在生活中我是常常把事情说得很模糊,以避免责任吗?第二句:因为不明确或不完整的承诺,我或者他人曾为此付出了什么代价?

对于这两句话以及由此在自己内心中引发的深入思考和长久震撼,其中的意义就在于: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别人,甚至还非常有必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综合衡量,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最终完成一个又一个自我修复。

对于每一个shiftpoints,都要做好这样一个思考、明晰的过程;然后再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如此反复,就会把它们深入自己的内心,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意识。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成长,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