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骨子里的叛逆精神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同是新派武侠开创人,梁羽生比金庸差在哪?》,我老公帮我转载之后,他有个朋友在底下评论了两个字:反叛。我老公不懂他朋友的意思,但是我懂,确切来说,应该用“叛逆”二字更加适合。
相比于梁羽生的中规中矩,金庸小说里的“叛逆”精神非常明显。他写杨过,冒天下之大不韪娶自己的师父为妻;他写韦小宝,一个出身妓院,顽皮惫懒的市井之徒登上权利和财富的顶峰;他写令狐冲,出身正派的首徒与人人不齿的“淫贼”田伯光结交,又与“魔教圣姑”任盈盈相恋。但是金庸把他们写得如此出色,甚至比许多义正言辞的侠士还要令人印象深刻,观众对于他们的喜爱程度也甚至超过了郭靖等人。为何金庸对他们的反叛精神带着明显的支持和认同的态度,我想也许你可以从他的生平之中找到答案。
金庸金庸,原名查良镛,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查家是书香门第,因此金庸从小就爱好读书。他8岁时就读了第一本武侠小说《荒江女侠》,后来又读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与《近代侠义英雄传》,为他未来创作武侠小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41年,他因在壁报上刊文《阿丽丝漫游记》讽刺训育主任,而被勒令从浙江省立联合高中退学。金庸曾经自述:我高中一年级时,在学校壁报上撰文讽刺训育主任沈乃昌先生而开除,是我一生之中最大的危机之一。因为给学校开除,不但失去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连吃饭、住宿也发生问题,后来终于在原校长张印通先生及旧同学好友余兆文君的帮助下进入衢州中学,那是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
当时,联高的训育主任到处监视学生的一举一动,做学生思想的检察官,被学生视如蛇蝎。没想到,金庸直接写了一篇文章把他比喻为眼镜蛇,这下子学生们都哄然叫好,文章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联高。平时就令人讨厌,不近情理的训育主任自然恼羞成怒,想要开除他,幸得校长从中周旋才从开除改成了退学。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金庸骨子里带着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精神,当时的他虽未曾料到会有开除那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得罪这位位高权重的训育主任是必然后果,但是他依然写了,可见他那过人的勇气以及不甘当一个低眉顺眼的“好学生”的傲气。
金庸先生类似的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1944年金庸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来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了大量书籍。有了前车之鉴,金庸依旧没改了自己敢说敢做的直脾气,对看不惯的行为该说还得说。他的“叛逆”是一种坚持自我的方式,就像杨过鄙视内心的伪道德,认为自己娶师父为娶是出自真心实意的爱情,并未伤害任何人;就像令狐冲,与田伯光和任盈盈的结交皆是出于真情真性,不受身份道德的束缚。金庸的叛逆,来自于一种真。
如果当年的壁报事件尚算是少年的一时冲动,那么他在大学的投诉事件中就是有意识地反抗不合理现象了。此后,他在香港创办《明报》,不怕重大压力,坚持写社评,亦是来源于他性格中这种坚持真我的叛逆精神。人人都觉得不可为,我偏偏就是要做。他何止是真和傲,简直就是带了一点杨过的“狂”。
所以人说文如其人,看一个作家的文字和思想,可以从他的生平中找到答案。这是一个真理。
如果你喜欢我文章的话,点个赞再走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