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旗袍文化&晶晶

2020-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蕾蕾健身分享

(一)中国旗袍文化形成

  美国人类学家莫菲说:“一个文化项目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还是外来渗透的结果。”的确,当今社会上一切存在的、被列为遗产的事物,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是在其有了之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以及外来文化侵蚀下的成果,旗袍服饰文化也毫不例外。

1、中国古老历史文化下的旗袍民族服饰

根据中国旗袍的发展史可知,旗袍是满洲人穿着的一种民族服装,那么旗袍及其服饰文化的形成跟满族古老的历史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具体涉及到满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时代变迁、区域特色、地理环境以及民族生活习惯、服饰习俗等。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满族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族,依次经历了汉、三国时期的挹娄族,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族、隋唐时期的靺鞨族、辽宋元明时期的女真族、大金国时期的满洲族,发展到20世纪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改“满洲族”为“满族”。

据历史考证,最早的肃慎族人民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形态比较封闭,穿衣打扮略为原始,简单。到了挹娄族时期,当地人己经学会种植谷物,过上了男耕女织、以渔猎狩猎为生的生活,但扔保持着质朴的生活风格。这个阶段,挹娄族已经开始定期的与中原地区民族进行交流,改变了以往相对封闭的文化形态。唐朝靺鞨族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全面迅速发展,以及中原文化的大量渗透,为当地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发展到元明时期,靺鞨改名为女真。直到这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袍服,也就是说袍服这一名词起源于女真族。后来,由于战争的混乱,周围的蒙古族、汉族不断与女真族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外来民族的加入,影响了女真袍服的一贯风格。明清时期,中原文化与这一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文化更为明显的交涉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和谐共处,大融合,大发展。

因此,旗袍服饰文化的形成究其主观原因,一方面源于当地人民居住在中国东北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下以及长期以捕鱼、打猎为生,以射箭、骑马为习的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与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笔者将从客观方面着手,浅析外来文化对旗袍形成的影响。

2、 外来文化对中国旗袍的熏陶

(1)中原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国旗袍的影响

满族是以女真居民为主体,与迁徙至此的蒙古族居民和中原汉族居民融合的一个多源的民族。外来文化的融入大大的影响了当地的生活习惯,服饰文化也被注入新鲜的活力。由于历史原因,满服与汉服起初是并存的,只是在相互的影响下逐渐融合,形成了最早较为成熟的袍服形式。不仅如此,在满族形成之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之间已经开始了密切的交流,由于生活环境的接近,造就了他们相似的生活习惯以及把上下连体的袍服穿作为他们的外服,且穿着的服饰也较为简单,注重紧窄适体,以服装的实用性为主。早在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水平比较发达,满族先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必须向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进贡,也借此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随着中原文化的注入,当地服饰日趋丰富。到了唐朝,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事业得以全面发展。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开放的政策,尤其提出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主张。当时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以及日本、朝鲜等国家都给唐朝带来了本土文化,同时带回了唐朝先进的文明。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为满族先民提供了学习外来文化的机会。在先进民族文化不断融入的过程中,当地服饰文化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中原的儒道哲学和美学思想,对满族服饰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中原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服饰造型更为保守,体现出含蓄朴素、天人合一的情感;而随着美学思想的萌发,人民们逐渐开始注重服饰的颜色及装饰,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显得更为绚丽多彩。

(2)西方文化对中国旗袍的影响

伴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替,清朝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封建思想逐渐成熟稳固,儒道哲学及美学思想仍是当代的主流思想。这样一来,使得中国旗袍沿袭了历代袍服平面、直线的造型方式。但在另一个国度,西方人沿袭了希腊时期以人体为美的思想。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意大利人极力主张个人主义以及个性的解放,在人体的绘画、雕塑等作品上更为体现人体的曲线美,追求高度的人体艺术。因此,西方人在服饰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突出人体的完美曲线,塑造为立体窄衣的服饰造型。1840,鸦片战争打响,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均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陈求新,关注世界,萌发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新思潮。特别是在广州、上海等沿海通商城市,最先遭到西方服饰文化的洗礼,对服饰的造型设计有了更新的认识。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旗袍的自然美,另一方面旗袍样式又不断由宽大转为合身,平面转向立体,逐渐突出中国女性的人体曲线。

综上可知,中国旗袍服饰文化不仅源于满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及其周边民族文化,而且还深深的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是中国历史文化沉淀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果,具有独特的服饰艺术形态。

(二)中国旗袍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低调而富有内涵;西方文化个性多元,极具时尚潮流气息。在两种文化的共同熏陶下,旗袍服饰呈现出更为丰富奇特的文化意蕴。

旗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审美观念的集体反映,在造型、面料、色彩与图案纹饰等方面都均有体现。

�与满族先民生活环境、捕鱼打猎的生活方式有关,当地居民崇尚自然,服饰设计突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自然朴素为美。因此,旗袍面料多以质朴的麻布为主;色彩与纹饰的元素均来源于自然之色,自然之物,突出本土气息与自然美。

  �中原文化的引进,儒道思想的渗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审美意识。传统旗袍受到儒家等级观念、中庸思想、求同思想以及人文思想的影响,逐步出现以繁缛富赡为美、温柔敦厚为美、简洁单一为美的审美形态,偏重于旗袍服饰本身传达的精神内涵。旗袍造型由左衽转为右衽,面料多采用丝绸类为主,借花鸟蝴蝶、龙凤等图案纹饰以象征吉祥美好的生活寓意。随着儒道思想的互补,造就了中国人心平气和的天性。旗袍宽松的造型,平滑柔顺的线条,高度契合了人们内敛含蓄的心理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中国传统旗袍在岁月洗礼下逐步走向成熟,而发展到中国近代时期,时代的特殊性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都处于一个新旧更替的转折时期。由于遭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服装设计师大量吸收了西方的思想观念、服装设计理念以及在服饰制造上的先进技艺,使得中国旗袍在造型等方面均实现了创新,衍生出具有时代印记的改良旗袍,以传统旗袍含蓄端庄、优雅柔美的基调作为主体,化繁为简,由平面转向立体,化单一为多元,注重突出人体的曲线美,呈现出露而不妖、自由多样的审美倾向,反衬出西方文化中平等、人本以及自由等思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