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面、莜面也有灵性吗?
若干年前,每天吃午饭的时候,经常跟单位食堂的大厨扯闲篇儿。
这个地方的人喜欢吃荞面、莜面,但是,每到5月份以后,大厨就不给做了,也不购进荞面、莜面了,一直要等到秋天新的荞面、莜面下来再吃。
很多人不解,大厨说,荞面、莜面一到5月份,颜色马上就变了,不掺杂其他面粉,根本就揉不成面,松散,擀不成面条,也包不住馅儿,主要是味道变了,不好吃了,感觉突然间没有了灵性了。
他不知道什么原因,可是他记住了这个现象,所以这个时间段就不做荞面、莜面的食物了。
我们也猜测各种可能:
保存方式不对? 加工方式有问题? 水的问题? 换个地方比如南方是不是就好了? ......
反正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也有一些开脑洞、无厘头、甚至不着边际的看法,没有一个得到大家认同的。
这个问题就这样没有答案,但是我心里一直没有忘记。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阅读《枪炮、病菌与钢铁》,今年又重读了一遍,赫然发现荞面、莜面5月份质量、味道马上变了的答案就在书里呢。
原来,所有的植物的花朵,都是为了结出合格的、能孕育培养出下一代的种子,因此,雌雄异体或者不容易传播花粉的花朵,就要拼命地更鲜艳、更显眼,就像现在的网红,更出镜、更博眼球、更越界一样,吸引蝴蝶、蜂等可以传粉的动物,有的甚至散发出更浓郁的香味。 当花朵授粉后,就结出可以孕育培养下一代的种子。
种子的唯一使命就是培育下一代,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在下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用于萌动、发芽,然后开花、结果,循环往复。
当种子被加工成食物,不管是粗加工还是精加工,其每一个细胞里包含的信息并没有改变,也就是其使命没有改变,还是按照宇宙规律,即地球上的以年为周期的春夏秋冬的交替,按照原来设定的信息,在春天到来后开始萌动、发芽。
如果形态改变了,它并没有发芽,或者已经不能发芽,它的营养成分也已经开始启动了孕育、培养程序,而且一旦启动就不可逆转,它的味道、形态就发生了变化。
有人对这个观点有个最形象的、但又浅显易懂的比喻,就像女人的月经,如果成熟的卵子没有与精子相遇,就会改变并排出体外,卵子的唯一目的就是与精子结合孕育出下一代。
那为什么小米、大米、玉米、小麦及其面粉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这本书上没有专门阐述这个问题,但是用大量篇幅讲述人类的演化、动植物的驯化问题,间接地说明了一些原因,我结合在其他的几本书上的观点,给出了如下的答案:
小米、即黍,大米、即稻,都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驯化出来的(公元前7500年),小麦是现代的中东地区(也叫西南亚、近东或者新月沃地)驯化出来的(公元前10000年),玉米是中美洲(今天的墨西哥)驯化出来的(公元前3500年),驯化出来的农业品种,与祖先 野生的母本,在外形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最早野生的玉米长度不超过半英寸,也就是不到1.5公分,现在很多都在30、40公分。
尤其是现在的农业科技,甚至转基因技术,导致这些植物的果实,不是为了繁育下一代的种子,而仅仅是为了食用,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优选、培育中,失去了最原始的品性了(而种子是专门的种子,其播种、发芽、生长不完全受大自然的影响了),不仅产量大,而且去除了人类不喜欢的味道,口感,就像骡子一样,一生下来就已经没有自身繁衍下一代的功能了,只有乖乖地帮人类去干活。
而荞麦、莜麦与它们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北方地区的荞麦品种,没有什么太大的演化与进化,保留着大部分原始的特性。
尤其是莜麦,它是裸皮燕麦的一种,是基本接近纯野生的农作物,产量非常低,病虫害极少,生存能力极强,更是保存了其原始的野性,还是按照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前的宇宙最原始指令和程序行动,这也是宇宙及大自然的魅力与神秘之处(人定胜天是可笑和无知的),不知道这是不是灵性。
再打个比方,以前的或者现在的野生花朵为了成为种子,种子为了发芽,为了培育下一代。就像古代的人一样,漂亮的女人为了多生孩子,多子多福(男人也一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现在的花朵主要是被观赏,有的已经没有孕育成种子的功能了,或者专门培育出产生不了种子的功能,现在的种子是为了食用,多数不具备发芽的功能,或者培育出优良的下一代的功能(比如无籽西瓜)。就像现在的部分女人,漂亮不是为了多生孩子,甚至不是为了生孩子,尤为严重的是,有的已经生不出孩子(不育不孕的比例逐步扩大)。
大概率也会有其他的植物类食物存在这样的情况,只是我没有留意到而已,因为宇宙的规律是超级强大的。
当然,随着农业、基因等技术的进步,或者相关科技人员突然对荞麦、莜麦感了兴趣,以后荞麦、莜麦可能也被技术改变得没有这种区别了,对人类来说挺好的,对大自然来说,未必百分百的好。
所以,我再有机会见到大厨的时候,我就这样回答他,你觉得有道理吗?